中美市场的驱动力与后劲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作者:刘刚 张巍瀚

如何操作?

7-8月,相比A股尤其是“气势如虹”的科创板,港股一直不温不火原地踏步。但进入9月,情形为之一变,A股转为震荡,港股则在美联储宽松预期和AI互联网的共同加持下再度领先,恒生科技指数时隔半年后也终于突破3月底的高点。与此同时,美股也在美联储降息支持下再创新高。

我们此前一直提示:1)对美股不用悲观,并在8月初上调美股点位至乐观情形下6700点(《美股风险溢价为何能如此低?》);2)港股要想有效向上突破一是要靠整体盈利改善,这在8月基本面加速下行和政策再度发力之前难以看到;二是要靠互联网板块,因为港股主要大类板块中仅互联网的风险溢价还没到低位,且更有可能出现产业层面的催化。回头看,本轮市场突破也的确是靠互联网实现的(《指数的“上限”在哪?》)。与此同时,8月下旬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也是原因之一,是我们提示的“宽松交易”的历史固定剧本,因为除恒科外,日韩股市和黄金等也都新高(《降息后会发生什么?兼论降息的历史经验》)。相反,如果单纯靠A股情绪外溢导致的“填坑”式的补涨,即便有,往往也难以持续很久(《当前行情下的港股操作策略》)。

随着美联储降息落地,“宽松交易”可能暂告段落(《美联储还能再降几次?》),港股恒科不仅追上A股,也填回了3月以来的跌幅,美股也再创新高。那接下来,中美三地市场谁将领先?空间有多少,后劲儿来自哪?哪些行业更具备价值?

市场的脉络与动力:一季度港股、二季度美股、三季度先A后港;美股靠盈利,港A靠估值

回顾今年以来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三地市场出现以季度维度清晰的切换脉络。这三个市场之间,既有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也有映射的联动(如美股AI龙头与A股算力股)。具体来看,

1) 一季度港股跑赢DeepSeek“横空出世”引爆中国AI叙事,港股恒生科技领涨,涨幅一度超35%,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而美股龙头则因投资者担忧算力过剩和应用落地缓慢而下挫;

2) 二季度美股跑赢对等关税之后虽然中国市场也在修复,但美股尤其是科技龙头在超预期业绩、以及资本开支加速的推动下快速重返新高,尤其是M7大涨32%,其中英伟达涨幅接近68%,明显超过同期AH股,这也成为拉动A股算力映射表现的源头;反之恒生科技一直未能修复3月底的高点;

3) 7-9月A股跑赢流动性与居民存款活化等叙事驱动,以及“中美映射”下的科创算力行情使得A股“后来者居上”,港股和美股在这一阶段反而都有些不温不火;

4) 9月后港股跑赢“宽松交易”升温、美股AI龙头催化,港股互联网龙头在芯片领域突破,推动港股持续走强,再度领先。从7月起算,恒生指数累计涨幅已超同期上证指数,恒生科技也突破3月高点

图表1:港股7月以来相比A股科创看似不温不火,但9月以来整体已迎头赶上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进一步细看中美三地市场的驱动力,也有不少差异:

► 驱动力:美股多靠盈利,中国更靠估值。拆解今年以来中美两地指数的涨幅贡献,美股尽管估值不便宜,但无论是标普500(指数上涨13.3%,盈利贡献7.5%)还是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7.2%,盈利贡献11.5%)均为盈利贡献占主导。与之相反,今年以来中国AH两地市场的涨幅则基本都是估值扩张贡献,例如贡献了恒指32%涨幅中的30%,更是贡献了恒生科技40%涨幅中的全部;

图表2:标普500盈利贡献大于估值,科技股涨幅几乎全由盈利贡献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反之,港股与A股主要由估值贡献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盈利趋势:美股上修,A股持平,港股下修。美股近期盈利持续上修,2025年盈利预期11.3%,与指数涨幅基本相当;对比之下,港股反而下修,2025年盈利降至-3%;A股因基数影响,盈利预期基本持平,介于美股和港股之间;

图表4:美股盈利预期近期持续上修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A股盈利有小幅上修但幅度不及美股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相反,近期港股市场盈利持续下修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估值分化:内部均有分化,但差异度不同。当前标普500 22x和纳斯达克27x的动态P/E看似要明显高于A股沪深300的14x P/E与港股恒生指数的12x P/E,但结构上存在差异,且毕竟有盈利支撑。美股龙头估值更高,与小盘股罗素2000指数的28倍差异没那么大。相比之下,A股科创板估值则要远高于大盘,差异度更大。

估值的横向对比要考虑盈利能力。以龙头公司为例,虽然中国科技“十巨头”与新消费龙头的整体估值中位数(19x P/E)要明显低于美股“七姐妹”(31x P/E),但其ROE与净利润率也明显偏低,与其所能支撑的估值是匹配的,因此脱离基本面而单纯对比估值是没有意义的。

图表7:美股风险溢价处于明显低位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科创50风险溢价显著低于沪深300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港股小盘股相对更贵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0:虽然从绝对值上看,中美科技龙头估值差距仍较大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美股主要龙头虽然估值较中国科技与新消费龙头更高,但背后盈利同样更强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港股当前所处位置:情绪与技术指标已较为极致,外资也出现分歧

9月以来,港股再度领先,核心源于两大因素: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宽松交易”成为短期主线,港股更为受益;二是互联网板块受甲骨文等美股龙头催化重回焦点,叠加部分龙头芯片领域突破,再度点燃重估叙事。不过,经过近期快速上涨后,恒指与恒生科技的估值、情绪及技术指标均已处于高位,资金也出现分歧。

► 点位上,恒指自9月中旬站上26000点关口后,上周四一度突破27000点,创下2021年中旬以来新高;恒生科技则在多轮尝试后,突破年初“DeepSeek”行情时的年内高点,刷新2022年以来新高。今年港股结构行情特征突出,近期市场上涨主要由互联网贡献,其风险溢价已低于年初DeepSeek行情时水平,这与我们此前在《指数的“上限”在哪?》中提示的判断一致:若金融周期、新消费和创新药等大类板块维持不变,科技互联网重回3月底情绪水平,即可推动恒指站稳26000点。

► 估值层面,恒指当前12倍动态P/E已超出过去10年均值一倍标准差,恒生科技21倍的动态P/E也高于2022年以来均值。剔除无风险利率的历史差异,从风险溢价角度看更是如此,以当前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为基准,按中债与美债35%/65%进行加权计算,恒指突破27000点时对应风险溢价为5.0%,接近棚改地产周期高点2018年初时的水平,超越年初DeepSeek行情,也突破2021年初恒生科技历史高点时的极值;恒生科技指数风险溢价达到1.2%,也是2023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 技术指标显示,短期情绪较为极致。周三14日RSI一度升至71,市场再度超买,仅次于今年7月24日的74.5;卖空成交占比从8月底的16.3%快速降至12.8%,周二一度降至10.8%的7月下旬以来低位,出现明显的空头回补,表明空头力量大幅收缩。这些都显示,短期情绪热度较为极致。

图表12:恒生指数14日RSI本周一度到达71.0的超买区间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卖空交易占比近期也明显回落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 外资出现一定分歧。EPFR数据显示,在连续四周流入A股后,本周海外主动资金转为流出,同时也流出港股,其中全球市场及亚洲除日本市场的资金流出规模最大。美银美林9月全球和亚太《投资者调查》中亦有体现:相比8月,更多投资者(17%)愿意在市场反弹后获利了结,高于8月的7%;已经“满仓”的投资者比例也大幅高于上个月(13% vs. 8月3%);亚太区域内,看好中国的投资者从上个月的23%降至-13%。

图表14:截至7月底,主动外资对中国配置比例虽然提升但较被动资金提升更慢

资料来源: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市场的“后劲儿”来自哪里?美股科技加顺周期修复;中国估值与情绪不低,仍关注结构

从中美三地市场的驱动力为出发点,今年以来美股虽然估值偏高会面临扰动,但表现主要依托盈利,而A股港股的上涨则更多是估值主导,计入了较多流动性和对未来的预期,需要基本面来填补。两者的共通之处,则在于AI结构的联动和映射。这一核心差异,也决定了三地市场后续走势的不同后劲。

►  对于美股,后劲主要看科技趋势延续叠加顺周期修复。第一,主要科技龙头上修资本开支指引,以及AI应用和订单不断落地,延续纳斯达克与AI龙头的预期,依然是交易主线,也是市场主要支撑;第二,美联储降息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和传统顺周期板块修复,或使得行情往顺周期扩散,更为均衡;第三,10月新财年开始后“大美丽法案”效果集中体现,这三者构成了支撑美国增长和盈利修复的“三驾马车”。因此,美股整体方向依然是积极的,如果因为估值回调,可以提供更好的介入机会。结构上,科技板块(初期受益于流动性宽松,且AI资本开支持续加速)与顺周期板块(降息后有望逐步补涨)仍是重点关注方向,这也与我们在《降息后会发生什么?兼论降息的历史经验》发现的规律一致。

►  与美股不同,A股与港股的行情更多由情绪及估值共同驱动,行业结构上类似但更多以小盘为主。后劲大概率也面临两条路径选择:一是依托盈利改善发力,行情也可以向更多板块扩散——这依靠更多总量政策和宏观流动性推动整体基本面好转,进而可以“高切低”,实现宽度更广且持续更久的上涨;二则是延续当前微观流动性驱动的结构性行情但高估值也会导致切换和波动。

1)短期看,第一条路径实现的门槛较高。盈利改善需以宏观基本面转暖为前提,而近期数据却显示经济动能加速走弱:8月社零同比增长3.4%,增速较7月放缓0.3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落,北京更是大幅下滑11.4%;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受以旧换新政策退坡影响增速下滑,四季度开始还将面临高基数;房地产销售延续疲弱,开发投资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2%,幅度也在70个大中城市中最大,即便8月初放开五环外限购。近期基本面加速走弱,是私人信用依然收缩与财政扩张放缓的必然结果:新增私人信贷需求已经有转弱迹象,去年9月开始的财政支出高基数和预算内四季度财政同比的发力空间收窄,如果政策维持当前力度的话,都意味着社融和整体宏观流动性在9月出现拐点(据中金宏观组测算,M1环比也可能转负[1])。这意味着,行情往整体市场和更多板块扩散依然有难度,高度依赖政策发力,而发力的门槛要视关税和就业这两个变量,重点观察中美关税谈判(当前),四中全会(10月中旬),APEC会议(10月31日-11月1日),关税豁免截止(11月12日)几个时点。

2)第二条路径即延续微观流动性驱动的结构性行情,但因为估值和情绪不低,所以也会出现切换导致的波动。海外美联储降息的确有帮助,但也前置体现,短期降息落地后反而可能暂缓,体现为降息后美元与长端美债利率回升、黄金回调的走势,印证了我们在《美联储还能再降几次?》中的判断。二级市场的微观流动性是主要动力如非银存款和基金申购依然活跃,但对这些资金的判断更多是同步指标,如果新进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因为市场震荡降低,也会反过来降低资金进入的速度,同时外资的分歧加大。因此,在这一环境下,市场依然将围绕预期较强的结构为主,如港股互联网,但因为结构主题估值经过前期上涨后估值也都上来了,也难免出现轮动切换导致的波动,如近期的创新药。

图表15:中国私人部门继续去杠杆,财政对冲力度不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以旧换新政策退坡,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增速下滑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根据中金宏观组预测,四季度M1环比可能转负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配置思路:仍以结构为主,选择“短期可能输时间、但长期不输空间”的方向;关注中美映射

在宏观基本面转弱、宏观流动性出现拐点,但微观流动性依然活跃的三个组合下,我们预计整体市场或高位震荡,依然将围绕预期较强的结构性机会为主,但因估值和情绪也都在高位,所以难免会出现因为轮动切换导致的波动我们此前在《指数的“上限”在哪?》中给出的乐观情形26000点也已达到,基于:1)假设互联网板块补涨,回到年初3月底水平,其他板块不变;2)假设南向占比从35%进一步提升至50%,中债和美债“五五开”来计算风险溢价,风险溢价回到2021年以来历年低点。如果进行更极限推演,进一步将中债比例提升至100%,对应恒指30,000点。这显然不现实,但其意义是提供一个静态环境下因定价权差异推导的参考“上限”。

图表18:整体法下,港股点位抬升需要盈利修复的配合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结构法下,若互联网板块风险溢价回落至2021年初低点,恒指或站上28,000点

资料来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根据中债与美债加权比例测算港股理论上下限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方向在哪?当前AI相关的硬件和应用板块预期依然较强,中美两地都是,形成映射和联动从行业拥挤度看,1)电商板块已经回到3月底DeepSeek行情交易拥挤度高点,但互联网依然偏低;2)与此同时,创新药经过近期波动,拥挤度已经回落,但还不算很低,可以再等待更好买点;3)新消费则在6月以来的相对低位徘徊;4)银行和保险的拥挤度已经处于一年以来的低位。

如何操作?在今年市场结构胜于指数、且主线不断轮动的大环境下,抓准每个阶段的主线对于收益尤为重要,反之可能明显受损(例如一季度互联网、二季度新消费、三季度创新药、反内卷、四季度互联网),因此我们一直的策略是选择“短期可能输一些时间、但长期不输空间”的板块例如6月我们曾提示互联网板块低位配置机会,如果按此操作的话目前板块整体收益达30%-40%,个股甚至超50%,当前的银行和分红板块又属于类似情形。相反,一个长期正确的方向,如果短期预期且拥挤度过高,也不妨适度获利等待更好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不看好,反而是为了有更好的持仓体验,例如3月底的互联网和当前的电商,否则可能承受两个季度的损失。当然,这样做的“坏处”是可能会错失情绪亢奋的“最后一波”,但参与其中也需要承担更大的波动与风险。不同的策略没有正确与否之分,取决于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仓位,但关键是要保持投资框架的一致性,否则随意切换可能导致“错两遍”。

往后看,如我们上文分析,总量宏观政策对后续整体市场方向,尤其是行情能否往更广范围内扩散至关重要。如果暂时无法期待的话中美映射也是一个可持续关注的方向,包括1)科技链:包括海外AI科技龙头映射的算力、特斯拉研发生产Optimus映射的机器人、苹果产业链等科技叙事;2)美联储降息拉动的传统需求如地产和投资链地产需求带动的后周期板块如家居家具、家电、以及投资需求带动的工程机械和有色等部分大宗商品等。

图表21:当前电商板块拥挤度抬升迅速,但创新药与银行等近期下降明显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 https://www.research.cicc.com/zh_CN/report?id=375832&entrance_source=ReportList


注:本文摘自中金证券《中美市场的驱动力与后劲》;

作者:刘刚 S0080512030003 张巍瀚 S0080524010002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