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大涨!一则重磅消息,彻底引爆

正迎来双击

半导体板块,再度火热!

其中,海光信息涨超10%,中芯国际涨超6%,寒武纪、澜起科技涨超3%,带动科创板50ETF(588080)3.51%。年内,科创板50ETF(588080)涨了42.70%,近一年的涨幅为109.52%,领涨市场主要宽基指数。

上周,半导体在诸多消息面刺激,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

这周刚一开始,行情就呈现出几分“再接再厉”的态势。


01

持续的利好刺激


最为重磅的消息,要数周末传出的,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本周(926日)上会。

摩尔线程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致力于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已推出四代架构并形成AI智算、云计算、个人智算三大产品线,在国内GPU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摩尔线程IPO热潮,也推动GPU企业上市浪潮。壁仞科技完成15亿元融资,计划Q3向港交所递表;沐曦股份科创板IPO已获受理,拟募资39.04亿元,估值210亿元。

方正证券最新分析指出,在摩尔定律放缓和我国先进制程技术受限的现状下,先进封装成为国产算力芯片突破性能瓶颈的重要方向。HW、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公司的算力芯片正加速迭代,国产供应链积极配套以实现算力芯片自主可控。

从近期产业消息面看,半导体领域催化持续增多。

多家本土科技巨头入局芯片研发,HW发布昇腾芯片迭代时间线,此外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对未来订单及景气乐观展望。

这种态势也引起了外资大行的关注。

美国银行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温妮·吴指出,中国在AI算力这一核心瓶颈上正取得实质性突破。

阿里、腾讯、百度等公司通过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推出自主先进芯片(如百度昆仑系列)及具备全球竞争力的AI模型(如阿里通义千问、腾讯元宝、百度文心X1.1),重新激发了投资者热情。

渣打银行首席投资官郑子丰指出,投资者如今更愿意相信中国科技公司的资本开支将带来回报。

虽然中国内地投资者是主要买家,但科技股相对低廉的估值及技术进展也吸引长期低配的全球投资者重新建仓。

更重要的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自主科技创新叙事,正沿着"需求-盈利-估值方向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02

需求爆发,周期向上


在需求端,以半导体为例,正迎来一个多维度、强驱动的爆发期。

引爆需求的最强因素,是AI革命。

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火热的2023年,相关的机构就大幅调高了AI芯片的增长率。

如摩根士丹利预测,从2023年到2027年,AI半导体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过40%,市场规模将达到2900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需求的35%

德勤发布的《技术趋势2025》报告预计,到2027年,全球AI芯片市场将增长至4000亿美元。

而随着算力继续呈现爆发性增长,例如训练GPT-4这样的模型需要约2.5*10^25 FLOPs的计算量,相当于使用1万个英伟达A100 GPU连续运行超过100天,这种需求直接拉动高端训练芯片、推理芯片、HBM内存以及先进封装的需求。

上述预测或许都略显保守了,到2027年,AI芯片的需求很可能超越以上预测的最大值。

其次,是周期力量。

全球半导体行业经历了连续数个季度的库存调整后,已于2023年进入周期上升通道。而随着传统需求的恢复,加上AI、电动车等的新增需求,此轮半导体周期有望达到以往未有的新高度,这正是费城半导体指数不断创出新高的核心原因。

回到国内,还有一个国产替代的庞大需求。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现在每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都超过1万亿元,但自给率仍不足30%

而在外围因素影响下,国内半导体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征。

一方面,我们仍然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全球半导体采购;另一方面,国内的半导体企业也在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获取更多国内客户订单,政策层面对此也有诸多支持。

这三股需求:AI新需求、周期复苏需求、国产替代需求,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强化,共同构成了需求端强大且持久的驱动力。


03

盈利+估值:戴维斯双击


盈利端,从量变到质变,利润率拐点已现。

以科创板半导体公司为例。

2024年,科创板半导体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实现显著增长,近9成实现了营业收入正增长,特别是第四季度近7成公司实现营收环比正增长。

其中,中芯国际作为行业龙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海光信息实现营收91.62亿元,同比增长52.40%;净利润19.29亿元,同比增长52.73%;寒武纪营收11.74亿,同比增长65.56%,亏损收窄大幅至-4.52亿;澜起科技实现营收36.39亿元,同比增长59.20%;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97.18%;中微公司实现营收90.65亿,同比增长44.73%......

从一些公司的财报中,还可以窥见国产替代深化。

如中芯国际2024年中国区营收占比从80.1%升至84.6%,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收入在2024年同比增长54.72%,腔体销售量增长49.83%,体现了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的加速。

进入2025年,科创板半导体公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中芯国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3.48亿,同比增长23.14%,净利润33.68亿元,同比增长105.10%;海光信息实现营收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净利润 16.42亿元,同比增长33.94%;寒武纪营收11.11亿,同比增长4230.22% ,一季度归母净利润3.55亿元,扣非净利润2.76亿元,实现单季扭亏;澜起科技实现营收26.33亿元,同比增长58.17% ,净利润11.12亿元,同比增长87.54% ;中微公司实现营收49.61亿,同比增长43.88%,净利润6.86亿元,同比增长32.90%......

估值端,出现溢价,和盈利端促成"戴维斯双击"

盈利的高速增长,为市场重新评估这些科技企业的价值提供了坚实依据。与此同时,A股牛味渐浓,成交额的节节攀升,也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上升,使得半导体这类科技成长板块容易出现估值溢价。

更重要的是,在美联储再度启动降息的大环境下,全球央行都有机会跟进,流动性宽松周期已经到来,这直接为半导体等科技成长板块送来“活水”,强化了估值溢价逻辑。

以半导体为重要权重成分股的科创板50指数,或正处于重要的机遇窗口期。

首先,科创板50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组成,“硬科技”龙头特征显著;

其次,科创板50指数高度聚焦芯片及其相关产业链,半导体权重占比高达66%,成份股包括寒武纪、中芯国际、海光信息、澜起科技、中微公司等龙头公司。

在中长期维度,上游半导体等产业链“需求-盈利-估值”的正向循环,为科创板50指数提供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从去年924”至今,科创板50的涨幅,处于各大宽基前列。

科创板50ETF(588080)跟踪的指数,正是科创板50指数;

科创板50ETF(588080)也是资金交投很活跃的科创板50指数基金之一,上周五资金净流入金额达5518万元,居于同指数第一;今年以来规模增长超115亿元,增量远超同标的ETF,最新规模超704亿元。


04

结语


以半导体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投资叙事,始于三个层面的完美契合。

首先,是与国家战略的时代共鸣。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到各项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政策,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硬科技"领域倾斜。

科创板50指数,作为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佳的50"尖子生"集合,自然成为了汇聚这些政策红利的核心载体。

其次,是与黄金赛道的深度绑定。

科创板50指数并非泛泛的科技指数,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极高的产业纯度,半导体产业链权重占比高达66%,对应的科创板50ETF(588080),则提供了一键布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工具。

最后,是与高效投资工具的完美结合。

以科创板50ETF(588080)为代表的ETF产品,提供了规模巨大、流动性佳、成本低廉(综合费率0.2%)的投资通道,让投资者能够便捷、高效地分享中国科技龙头的发展成果。

当然,投资也需留意风险。半导体行业固有的周期性、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以及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使过程充满波折。

然而,正如过去一年其穿越波动、屡创新高的表现所示,坚实的产业逻辑,不但足以消化短期的扰动,也是其长期价值所在。(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