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强震进入后半程 国庆后将如何进行方向选择?

近期,A股市场已从强震“主震期”迈入“余震期”。自8月27日沪指率先横盘整理后,本周深成指与创业板指同步调整,三大指数形成共振震荡格局,标志着强震进入后半程。在这一关键节点,叠加国庆中秋超长假期,市场对节后方向的讨论愈发激烈。是向上突破开

近期,A股市场已从强震“主震期”迈入“余震期”。自8月27日沪指率先横盘整理后,本周深成指与创业板指同步调整,三大指数形成共振震荡格局,标志着强震进入后半程。在这一关键节点,叠加国庆中秋超长假期,市场对节后方向的讨论愈发激烈。是向上突破开启新行情,还是久盘必跌再探底,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当前沪指在3750点至3880点区间震荡,成交量从峰值逐步萎缩,正折射出市场对后续方向的观望态度。

强震后半程的震荡格局,根源在于多重因素的博弈与平衡。从资金层面看,前期反弹积累的获利盘选择落袋为安,而增量资金入场犹豫,形成存量博弈的拉锯战;从市场信心看,A 股整体估值虽处历史低位,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但信心修复需经济数据与赚钱效应支撑,市场在估值底与信心顶间反复摇摆;从技术面看,当前震荡是对前期突破的回踩确认与筹码换手,节前缩量则体现多空双方不愿轻易发力的谨慎心态。本质上,这是市场从政策预期驱动向基本面支撑换挡的过渡阶段。

长假临近背景下,市场变盘可能下投资者更关注持股还是持币。纵观A股历史,过去十几年国庆后首周A股上涨概率超70%,源于节前避险资金离场、节后回流的传统逻辑,但今年存在特殊性。一方面,下周仅两个交易日,难以支撑指数做出方向性选择,大概率延续缩量震荡。另一方面,短期做多共识尚未凝聚,即便节后也难立刻迎来强势突破,更可能先经历观望确认期,真正的方向选择或推迟至十月中旬,因此 “持币还是持股” 的纠结并无必要,聚焦节后核心变量更关键。

节后市场向好趋势的支撑来自多重核心驱动的共振:

首先,海外流动性方面,美联储9月已启动降息,十月继续降息概率增加,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周期下A股常现小盘成长结构性行情,科技股有望在弱美元与人民币资产重估中受益;

其次,政策层面,十月召开的四中全会将讨论“十五五”规划建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或成焦点,五年规划带来的政策红利将推动相关产业估值重构;

此外,业绩端,10 月三季报密集披露,截至9月23日预喜比例达47.06%,长川科技等企业的业绩爆发将成为市场重要提振点。

因此,面对市场态势,投资者应该淡化短期表现,聚焦中期表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政策托底能力决定市场下行空间有限,中期向好基础正逐步夯实。当前可利用震荡期优化持仓结构,从主题炒作转向“业绩 + 政策”双主线标的,重点关注三季报预增的科技成长股与估值低位的政策受益板块。同时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适中仓位,既避免错失潜在反弹,也能应对短期波动,无需为节前两日的微小震荡过度焦虑。

总体而言,国庆长假是市场的中场休息,强震后半程的结构调整已为后续变盘积累能量。十月中旬后,随着三季报业绩落地、四中全会政策明朗及美联储政策路径清晰,多重利好将形成合力,市场向上变盘概率不断增加。投资者当下需保持耐心,在震荡中坚守优质标的,提前布局政策与业绩共振的核心领域,方能更好把握新周期的机遇。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