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跨季前后的阶段性平台期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泰海通证券研究,作者:唐元懋 杜润琛 孙越

四季度债市或“前不弱,后不强”。

在9月末债市跌幅较大的情况下,虽然债市长期走弱趋势难以逆转,但跨季债市反而可能趋于平稳甚至局部修复。过去一周内,虽然10年期国债利率走稳,但债市实际上出现了全面回调。以中债到期收益率口径来看,利率债中相对高弹性的品种如30年国债、10年期国开等有回调,信用债也演绎补跌行情,其中基金持仓较重的二永债跌幅更深。从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债市往往呈现“先弱后强”。但2025年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四季度大概率不会有新增政策出台,债市可能是“前不弱,后不强”。

从近期央行的动态来看,无论是流动性投放还是大行入场买债,都反映出央行对债市当前定价可能较为“合意”,整体偏呵护。尤其9月末是季度末与国庆、中秋长假叠加,资金层面的潜在扰动更大,央行操作力度也更积极。首先在跨季资金的投放上,央行积极运用14D逆回购应对跨季;其次,在中长期资金的供应上,央行也保持了充裕投放;再次,近期我们还观察到大行在积极的入场买债(尤其是10年期国债活跃券250011)和做市挂单。

回溯近期债市的回调,我们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基金费率调整征求意见稿的讨论再起。基金负债端面临“预防式赎回”的扰动,与公募基金偏好高度重合的品种承压。但我们认为,公募基金卖出的短期交易可能有非理性的成分,越是接近征求意见稿落地的时点,信用债和政金债的波动反而可能因“利空出尽”而阶段性平复。各类基金费率调整距离真正落地可能仍有一段时间,且大概率会设置过渡期,对债基负债端的冲击节奏未必如市场预期般迅速。同时各类信用债的回调持续性还需要关注银行理财的负债端,目前看没有明显的赎回迹象。银行理财子自建估值模型整改的最后期限在年末,现阶段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仍具备一定的平滑效果。在负债端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其偏好的中短期限高等级信用债仍是主要配置方向。

本次回调另外一个波动较大的品种是超长期债券,这需要关注保险配置力量的逐步出现。负债稳定、久期较长的特征,使得保险资金在资产配置上更偏好久期更长、票息稳定的债券品种,即“以久期换票息”。但2025年随着权益的走强,资产比价叠加“资金入市”下,保险对于超长期利率债需求更高的静态收益,偏好整体下降,这在30年国债上表现得比地方债更为明显(30年国债静态相对更低)。不过,近期我们观察到,随着回调加深,地方债以及超长期限国债逐步进入保险资金的配置区间,尤其是在超长期限利率已有明显上行的背景下,保险资金的买入意愿进一步增强。

我们判断后续债市或将进入短期的平复期和平台期。虽然债市大趋势仍偏逆风,但前期利空已被相对定价。我们判断,2025年未必再现“10月先弱”的行情规律,再度快跌的可能性不大。流动性维持充裕,保险和理财资金等买盘托底,都将在债市波动中发挥稳定作用。展望10月,债市大概率进入平台期,整体或是震荡企稳,部分债种如政金债、二永可能有阶段性修复机会,超长债则适合参与部分结构性策略(如新老券利差收窄等)。未来更值得关注的,将是风险资产和配置力量在年末的边际变化。

风险提示: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经济修复大幅加速;债券供给放量。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跨季前后的阶段性平台期》;

作者:唐元懋 S0880524040002、杜润琛 S0880123090079、孙越 S0880525080004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