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死而后生,豪赌、崩塌、火种——连载③

AMD创出历史新高后,回调需求叠加市场暴跌。但如果我们回顾AMD的来路,就会发现,不知是天生命运多舛,还是天将降大任于之~数次死地而后生,也铸就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信念。 接下来,会是下一次吗? 了解一个公司,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火焰废墟.png第三章——从辉煌到崩塌:豪赌、崩塌与火种

2006年夏天,AMD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定——以54亿美元收购ATI Technologies。那一刻,整个硅谷屏住了呼吸。这是一次足以改写公司命运的豪赌:

它让AMD从“CPU公司”变成了“平台公司”,也让AMD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几乎陷入死亡。

但没有几个人能想到,正是这一次豪赌埋下的火种,让它有了在20年后,与另一宿敌英伟达(Nvidia)再度争锋的契机~

 

1. “我们要成为完整的计算公司”

那一年,AMD CEO 赫克特·鲁伊斯(Hector Ruiz)语气坚决。他认为未来的计算不是“CPU”或“GPU”,而是两者的融合。他在发布会上说:

“计算的未来,不是更快的CPU,而是更聪明的架构。”

ATI,是加拿大的图形芯片巨头,彼时在显卡市场上与NVIDIA势均力敌。AMD若能将其吞下,将彻底改变半导体格局——从此,Intel不再只是唯一的“全平台芯片公司”。

愿景宏大,代价惊人。54亿美元,以当时AMD的市值来说,几乎是用未来抵押今天。分析师称之为“鲁伊斯赌上了AMD的灵魂”。而鲁伊斯回答:“那就让灵魂也有更好的硬件吧。”

 

2. 债务与现实的回旋镖

 

并购的那一刻,AMD的股价冲上顶点,投资人欢呼。但几乎所有的兴奋,在一年后化为噩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紧缩、资本冻结、PC出货下滑——AMD的债务利息成了无法承受的重负。

市场对AMD的信任从狂热转为冷漠。债务压力、整合混乱、产品延误……每一项,都足以拖垮一家芯片公司。最致命的是:AMD在CPU端的竞争力开始急速下滑。Intel凭借“Core 2 Duo”与“Nehalem”架构完成了质的飞跃。而AMD仍然停留在K10、Phenom的架构上,性能落后、功耗高、缺陷频出。

鲁伊斯在会议上被问及:“你后悔收购ATI吗?”他沉默了七秒。然后缓慢回答:“如果没有愿景,我们本就活不久;如果有愿景,也可能死得更慢。”这沉默的七秒背后的纠结,这缓慢的回答蕴含的无奈,更是让市场信心节节溃败。而这一记得他本人应该也并不知道,AMD在GPU上的这一布局,将在15年之后成为它再一次崛起登顶的强大内在动力。

 

3. 危机蔓延:卖厂求生

 

2009年,AMD的现金流几乎枯竭。公司的选择只剩一条:“断臂求生”。

于是,AMD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出售自己的晶圆厂,成立独立的代工企业“GlobalFoundries”。这意味着,AMD不再是“制造型公司”,它放弃了芯片制造的主权,从“垂直整合”彻底转向“轻资产设计”。一夜之间,AMD变成了“无厂芯片公司”(fabless)(创始人Sanders所说“Real men have fabs.”,参考第一章)。这时Intel或许会露出微笑,并在心里松一口气:“他们再也追不上我们了。”

但这一步,却为AMD后来的重生埋下了伏笔。虽然那是一种被动的转型,但也是一次意外的觉醒。而Intel也绝不会想到,这将是决定二者之后不同命运的重要一刻。

 

4. 被低估的十年:在阴影里喘息

 

2010年代初,AMD似乎日渐被时代所遗忘。Intel主导高端PC市场,NVIDIA主导GPU市场,而AMD被夹在中间,既不被投资人看好,也不被玩家信任。

它推出过Bulldozer(推土机)架构——

名字霸气,性能却灾难。主频高、能耗高、延迟高、良率低。几乎成了工程学的反面教材。

推土机失败后,AMD股价从40美元一路跌到2美元。

那几年,公司裁员、缩编、关闭部门。连总部的咖啡机都被卖掉。媒体称之为“AMD的废墟时代”。

但在这片废墟里,一个人悄悄回来了——Jim Keller。

 

5. 火种重燃:Zen的雏形

 

2012年,Jim Keller 回到AMD,担任首席架构师,带领一个不足百人的团队,在仓库改造的临时办公室里,启动一个名为“Zen”的秘密项目。

他的目标简单而疯狂:重写AMD的CPU灵魂。

那时AMD几乎没有研发预算,工程师们用旧服务器跑模拟,夜里在灯下讨论“线程调度”的优化。

Keller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在救公司,我们在救计算。”

在那一刻,AMD重新拥有了信仰。他们开始相信——不是每一次失败都是终点,有时,它只是新架构的编译警告。

 

6. “倒下的地方,就是我们重生的地方”

 

2014年,鲁伊斯已离职,Lisa Su接任CEO。她是AMD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掌门人。她性格冷静、判断精准,几乎是“理性工程师”的化身。她将几乎所有资源,全部压在Zen上。没有退路,也不允许再失败。

那一年,Lisa Su对团队说:“当你们写的每一行代码都比对手好一点点,就是我们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天。”

三年后,2017年,Ryzen发布。AMD回来了。Zen 架构让AMD在十年后,再次与Intel并肩。那一刻,全世界的工程师都起立鼓掌。

如果回望2006到2017的这十一年,AMD走完了从狂妄到崩塌、从灰烬到重生的全过程。ATI并购带来的债务几乎毁了它,但同样也是那次并购,让AMD在GPU时代延续了生命。而失去晶圆厂的痛楚,却换来了更加轻盈的未来——它从制造者变成了整合者。

Lisa Su 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很多人以为AMD靠运气活下来。不,我们靠的是信念——信念是一种比现金流更顽固的能量。”

 

接下来第四章《Zen与女王:Lisa Su的复兴革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话题

#10月24日收评&复盘#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