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交易中,如何将难以言传的“隐性经验”转化为机器可学习的显性规则,成为提升交易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课题。
电力市场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使得资深交易员的“隐性经验”成为决策优势的重要来源,往往基于长期实践形成的直觉判断、场景敏感度、风险预判能力,在现货价格突变、规则调整过渡期等关键节点发挥决定性作用。
随着AI技术在交易领域的深度应用,如何将这些难以言传的“隐性经验”转化为机器可学习的显性规则,成为提升交易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课题。本文从隐性经验的本质特征出发,系统探讨转化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为交易AI系统的迭代升级提供方法论支撑。
交易员隐性经验的特征与价值维度
(一)隐性经验的本质属性
交易员的隐性经验是对市场规律的“非结构化认知”,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场景依赖性。某类决策逻辑仅适用于特定市场环境(如高比例新能源上网时的报价策略),难以直接迁移。二是模糊性。判断依据常以“感觉”“趋势”“氛围”等非量化形式存在。如“现货价格突破某一区间后可能触发连锁反应”。三是动态性。经验随市场变化持续迭代。某资深交易员描述其决策依据时称“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经验需要更新”。
上述经验本质是交易员大脑对海量市场信息的“潜意识处理”,包含对价格曲线形态、政策文本语气、交易对手行为等弱信号的捕捉。其处理过程具有“并行性”与“关联性”。如何整合技术面数据与非技术信息,在看似无关的变量间建立隐性关联,其能力是显性规则体系难以复刻的。
(二)电力交易场景中的隐性经验价值
在现货市场报价中,隐性经验体现在“多因子权衡”能力:当系统负荷、新能源出力、通道阻塞等变量交织时,资深交易员能快速锁定关键影响因素。如“高温天气下傍晚时段的负荷弹性比数值预测更高”,其判断过程并非基于明确公式,而是源于对“气象条件—用户行为—电网约束”互动关系的深层理解。
在风险防控中,经验表现为“异常信号识别”。某交易员曾凭借“某类用户连续三天的用电曲线微小变形”预判其违约风险。而这类信号因未达常规模型阈值被忽略。对市场规则的“深层解读”更是核心价值。如面对“结算规则中某条款的模糊表述”,资深交易员能结合监管意图与市场惯例做出倾向性判断,在规则过渡期尤为关键。
隐性经验转化为AI规则的核心挑战
(一)经验提炼的“不可言说”困境。隐性经验的“只可意会”特征使其难以直接表达。当被问及“如何判断价格拐点”时,交易员常使用“曲线斜率的微妙变化”“市场情绪的积累”等抽象描述,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算法参数。更复杂的是“多因素耦合”决策。某笔交易的成功归因中,交易员提及“历史规则变化的常例”等非量化因素,几乎无法被结构化。
该困境源于经验形成的“潜意识学习”机制,本质是交易员在长期实践中接触的海量场景细节仅通过大脑的隐性学习可形成直觉,而自身难以回溯具体的决策逻辑链条。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经验存储于“程序性记忆”而非“陈述性记忆”,如同骑自行车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却难以用语言完整描述。
(二)规则转化的“场景适配”难题。隐性经验的场景依赖性与AI算法的“普适性要求”存在天然矛盾。某条适用于“丰水期水电占比高”场景的报价经验,在“枯水期火电主导”场景中可能完全失效,若直接转化为统一规则,将导致算法在场景切换时出现决策偏差。更复杂的是“边界模糊场景”的处理。当市场状态处于“常态”与“极端”之间的过渡地带时,交易员会根据经验调整决策权重。如“价格上涨幅度未达极端阈值但速度异常”时,人类能灵活放大风险警惕性,而AI算法若缺乏明确的边界判断规则,易陷入“机械套用”的困境。
(三)动态迭代的“同步滞后”问题。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要求隐性经验不断更新,而AI规则的迭代存在天然时滞。当新的交易品种推出、政策导向调整或市场主体行为模式改变时,交易员的经验会通过“试错—修正”快速进化,但AI规则的更新需要经过数据积累、模型训练、测试验证等流程,难以实时跟进。
滞后本质是“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机制差异。人类能通过少量样本快速形成新认知(如从某次政策解读会中捕捉调整信号),而AI需要大规模标注数据才能实现类似学习效果。
隐性经验转化为AI规则的实现路径
(一)场景化拆解:将“模糊经验”锚定具体情境
通过“场景—决策”映射法还原经验产生的具体环境。组织交易员与AI工程师共同开展“经验访谈”,采用“情景回溯”技术让交易员重现某次关键决策的全过程,包括市场状态(如新能源出力、负荷水平)、信息输入(如政策传闻、交易对手动作)、决策节点(如报价时机选择、风险阈值判断)等细节,将抽象经验锚定到可描述的场景要素中。
对“多因素耦合”经验,采用“维度切片法”分解场景变量。如将“判断价格拐点”的经验拆解为“价格波动率”“成交量变化”“市场主体报价行为”等维度。每个维度设置若干特征值(如波动率的“温和/剧烈”区间),通过组合不同维度的特征值构建经验适用的场景矩阵,则可将“整体直觉”拆解为“可观测特征的组合模式”。
(二)规则显性化:从“直觉判断”到“可编码逻辑”
建立“经验—规则”转化的三级提炼体系。初级规则聚焦“可直接量化”的经验,如“当新能源出力占比达到特定水平时,报价做相应调整”;中级规则处理“需条件判断”的经验,通过“如果—那么”逻辑链表达,如“如果连续多日负荷预测偏差超出常规且伴随特定气象条件,则调整次日报价曲线形态”;高级规则针对“多步推理”经验,采用决策树结构呈现,如“用户用电曲线出现异常→核查其生产计划变动→评估对合约履行的影响→调整后续采购策略”。
对“难以量化的弱信号”,开发“特征替代法”。如将“交易对手的合作诚意”转化为“历史履约率”“沟通响应速度”“异常情况解释合理性”等可量化指标,通过权重分配模拟经验判断。其转化过程不是简单映射,而是对经验内核的“结构性复刻”,需要保留判断逻辑而非表面特征。
(三)算法化训练:让AI“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
采用“有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的组合训练策略。先用历史交易数据中蕴含的经验规则训练AI,将交易员的决策作为“标签”,让模型学习“场景特征→决策结果”的映射关系;再通过强化学习让AI在模拟市场中试错,自主优化规则应用的权重与边界条件,如调整不同负荷水平下价格敏感度参数的取值。
关键是保留“人机协同的反馈机制”。在AI应用过程中,设置“经验冲突检测”模块,即当AI决策与交易员直觉判断出现显著差异时自动触发人工复核。若证实交易员经验更优,则将该场景纳入模型迭代样本,实现经验规则的动态更新。通过建立“人类经验持续注入AI系统”的通道,使算法既能复现已知经验,又能在新场景中生长出类经验性判断。
(四)验证与优化:确保规则的有效性与鲁棒性
设计“三维度验证体系”。在时间维度上,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测试规则的稳定性,避免“过拟合”某一阶段的市场特征;在场景维度上,选取极端天气、规则调整等特殊场景验证规则的适应性;在主体维度上,对比不同交易员的经验规则,消除个体偏差。
建立“规则库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评估每条规则的应用效果,对低效规则进行修订或淘汰;设置“规则冗余度”指标,避免相似规则的重复编码,提升AI的运行效率。规则库管理不是静态维护,而是随市场演进的“生态化培育”,使规则库始终保持对隐性经验的精准映射。
转化价值与未来演进方向
(一)人机协同的决策升级
转化后的AI规则不仅能复现交易员经验,而且能实现“经验放大”。通过并行处理海量场景,同时应用多条规则做出决策,解决人类“注意力有限”的瓶颈。更重要的是实现“经验传承”的标准化,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能力,构建“不会流失的经验库”。如新入职交易员可通过AI系统快速掌握核心经验规则,缩短成长周期;而资深交易员则能从重复决策中解放,聚焦更复杂的市场研判与规则创新。
(二)未来演进的三大方向
一是“神经符号系统”的融合应用。将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能与符号逻辑的规则解释性结合,既保留AI对隐性特征的捕捉能力,又确保决策逻辑的可追溯,解决“AI决策黑箱”问题。
二是“经验图谱”的构建。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关联不同场景的经验规则,实现跨领域经验的迁移应用。如将现货交易中的价格判断经验迁移至各交易品种。
三是“实时学习”机制的完善。使AI能在交易过程中动态吸收新经验,逐步逼近人类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在规则突变、市场结构调整等极端场景中保持决策的有效性。
从“直觉”到“算法”的转化,本质是交易决策从“个体经验驱动”向“系统能力驱动”的升级。这并非用AI替代人类,而是通过规则显性化与算法化,实现隐性经验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
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人机互哺”。人类为AI提供经验源泉,AI为人类拓展决策边界。在电力市场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可推动交易能力从“依赖个体”向“组织化沉淀”跨越,为电力市场的高效运行注入AI智能化动力。
注:本文来自能源新媒《AI正破解电力交易“玄学”》;作者:许志荣 郑宇铄 刘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