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本周策略会上以“中美博弈和四中全会下的市场和经济”为题,阐述了当前中美这轮博弈可能的走向,并前瞻了后续三个重大会议的政策落点。
邢自强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正经历新一轮博弈,短期内双方小摩擦会不断,达成一揽子协议,一劳永逸概率很低。
长期来讲,中美之间的底色并没有变化,还是一个逐渐的竞争性对抗,以及相互减少在敏感领域对对方的风险依赖的双线进程。
他认为,中国这次主动出击背后或有两个原因,既是反制美国科技限制的手段,也是争取国内芯片与AI产业链发展时间的策略。
邢自强预计,双方可能在APEC领导人会晤前后,通过谈判实现阶段性降温,稀土是一张牌,但是也不太可能换到对方四张、五张牌。
所以,现在市场高度关注的就是尾部风险,到底这张牌使用得有多剧烈。
国内方面,邢自强提到接下来三个关键政策节点:
10月下旬的四中全会将提出“十五五”规划建议,可能在叙事基调上强调反内卷、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社会福利建设;
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明年增长目标与财政方向;明年3月则将细化政策目标。
他判断,政策仍将偏温和,名义GDP回升仍需依赖消费支持与房地产债务重组等措施,短期内通缩压力难以根本缓解。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邢自强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新一轮博弈
稀土如何演绎
过去三四天大家又感受到了中美博弈的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变化。
所以,我想今天的标题就是“中美博弈和四中全会下的市场和经济”,特别是这一轮新的博弈,稀土如何演绎?
这里面我们有一些对短期的考量,以及长期中国战略性抉择的一些路径的判断。
大家也注意到,最近两三天市场的走势很有意思。
前期走得比较好的,涨得比较多的一些板块,在中美变化之后出现了一些调整。
但与此同时,大家又对国内政策进一步扶持的,包括内需消费,包括房地产有更多的憧憬了,觉得海外环境变了,反而能倒逼出来更多国内政策。
我相信很多投资者觉得从4月份到现在,市场涨了很多,有很多浮盈,比较担忧后面到底市场该怎么操作,这个调整持续时间有多长?
中美达成一揽子协议
一劳永逸的概率很低
我想长期来讲,中美之间的底色并没有变化,还是一个逐渐的竞争性对抗,以及相互减少在敏感领域对对方的风险依赖的双线进程,所以这是大方向。
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小摩擦会不断,达成一个一揽子协议,一劳永逸概率很低。
很多投资人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现在开始主动出击,加强稀土的出口管制和长臂管辖?
我想大家都看到了,在四轮中美谈判里面,第一轮的关税暂停,第二轮的非关税壁垒的暂停,在第三轮和第四轮执行起来是比较艰难的,第三轮、第四轮在西班牙和斯德哥尔摩可以说谈得比较艰难,焦点是在关税之外的非关税壁垒。
当时中国是恢复了稀土的供应,美国可能也变相地默许一些非关税壁垒暂缓。
然而从九月份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共识默契是比较难被遵守的。
美方最近继续加码了对中国的实体清单,不断加入新公司,对中国的船舶开始设限,甚至还有一些军民两用,301条款方面调查的强化。
所以,在中国这边看起来,可能是美国并没有遵守前几轮谈判之后暂缓非关税壁垒的这个默契,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当然大家看商务部的公告也讲得比较清楚了,九月份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也列举了一下,作为一个大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之下,在APEC期间,两国领导人可能会见面。
中国也是下意识地通过战术性地推出稀土的进一步管制,等于是增加了自身的筹码,来重置双方谈判的边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底是短期战术性的升级
还是进入持续不断的以牙还牙
所以,这到底是一个短期战术性的升级?
还是进入一个持续不断的反馈循环,不断以牙还牙?
大家肯定都非常焦虑地关注这一点,从双方释放出来的一些意图来讲,还是留下了很多谈判的空间。
双方就在未来几周要谈判,尽量避免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
我们也连篇累牍出了一份比较详尽的联合报告,包含了我们在美国的地缘政治的分析团队,他们认为,短期的路径走法,不排除阶段性的先升温、先升级,再谈判降温的这种路径。
所以对市场定价的角度,也比较谨慎。
从谈判的时钟的角度来讲,由于刚才提到的几个时间点,美方的关税威胁是11月1号生效,
包括他还有在关税以外的,像最近BIS里面对TGL的这种调整,时间窗口是到11月28号,而中方稀土许可的生效日期是12月1号。
这些都在配合着APEC期间双方的接触,来形成一个升温、试探,有可能会降温的时间窗口。
但是为什么要谨慎呢?
我想这里面还是双方的分歧比较大,讨价还价,要价开价,双方的分歧点比较多。
稀土这张牌我们从4、5月份开始就做了比较多的分析,也跟大家具体分享过。
中国具有强大的掌控能力,但是美国同样也有很多其他领域卡中国脖子的能力。
中国主动出击
补齐短板、反制美国
目前看来,中国勇于在稀土这方面主动出击,强化它的出口管制、长臂管辖可能是有双重的考量。
第一点,就是对中国自身原有的短板,比如说芯片、算力这块生态的短板,觉得补的差不多了,至少可以用,比如说国产的AI算力链,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可用。
它可能成本偏高,效率略低,但不至于不能用。
所以,中国对包括英伟达之类在内的美国IP的高度依赖比过去下降,如果美方继续限售这些高级的芯片,反而国产的生态得到了练级、升级的窗口期。
第二点,就是要在AI竞争上反制美国,完善了中国版的出口管制和长臂管辖机制,特别是从稀土这些战略资源的角度。
因为在下一阶段的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都需要用到这些战略敏感资源。
中国也在显示,在这些AI下一阶段产业链竞争上,中国有反制能力。
特别是,要让美国的小兄弟来看,让美国的盟友看到,如果他们要加入美国的这一整套遏制中国的计划是有代价的。
那通过这个来影响美国的这些盟友,是否要加入美方建立的一个管制中国的联盟,
我觉得这是中国长期的设想。
用稀土制约美科技管制
换取国产芯片、算力发展时间
刚才我也讲到稀土虽然是一张挺好的牌,但是美国这边也有很多遏制中国的砝码,所以也要看清自身还有短板。
比如说特朗普这次除了提出100%的关税以外,也提出了像重要的、敏感的软件领域,对中国可以进行出口管制。
特别是在工业设计和半导体的设计开发软件,像EDA这些关键软件领域,还是部分依赖美国的IP授权。
所以,如果美方全面限制,对中国的国产算力目标是有一些延缓作用的。
我想看清了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双方都有牌可打,或者下一步降温还是换取了一定的可能性。
在4、5月份,我们反复强调过中国用稀土不是为了换芯片,更多的是为了换中国的芯片发展、国产算力AI发展的空间、时间。
也就是说,可能需要在中国的光刻机更加成熟,良率提升的过程中,确保中国能继续得到芯片发展的缓冲期,并不是冲着某一款的美国芯片去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不是稀土换芯片,更可能的是稀土继续换取美国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它的科技管制,甚至影响到中国芯片自主开发的生态链。
但是也有很多投资者在畅想,是不是可以通过稀土来换取芬太尼关税的下调,换取在地缘政治领域的一些承诺。
我想稀土是一张牌,中国自然可以使用这张牌,但是也不太可能去换四张、五张牌。
所以,现在市场高度关注的就是尾部风险,到底这张牌使用得有多剧烈。
美国如果跟进,那可能造成的对双方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比较大。
如果是稀土这张牌收放自如,为了10月底、11月初见面,换取对方一定的承诺。
特别是不能无限制扩大他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科技钳制,我想这还是比较务实的。
所以总的来讲,概率更高的是,现在是短期的升级阶段,通过几周的谈判之后,可能会有一个逐渐的相互交换来换取降温,
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尾部风险。
关注三个
重要时间点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投资者也顺便问我们国内的经济,以及一些政策的事件,接下来会做出如何的反应?
在过去几周,我们也反复跟大家强调过,现在经济还处于通缩循环当中,没有打破。
尽管从6、7月份以来,国内市场出现了一些流动性驱使的“水牛”的征兆,但是也要高度关注基本面和政策面是否能够跟上,夯实它。
接下来会有10月20号-23日的四中全会;
其次,再有12月初的经济工作会议;
最后,就是明年3月份会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的纲要,转化为各行各业具体的目标数据的政策,
以及对明年的GDP目标,财政赤字的目标,房地产政策做出相应安排。
这是三个重要的时间点。
国内的政策,“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我想除了像传统上一样聚焦解决科技自主和安全,解决卡脖子,解决关键材料设备的软件替代,
可能也会从灵魂层面去触及反内卷,怎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补贴透明、公平,以及怎么强调要夯实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向消费的再平衡,可能会有一些文本叙事基调上的变化。
12月经济工作会议
会有更明确的只言片语
12月中旬的经济工作会议,定经济增长目标。
非常有可能为了提振市场信心,把“十五五”第一年还定在5%左右的实际GDP目标。
可能要更多的以支持消费,甚至支持服务业消费为促进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打破对道德风险的厌恶性,实施对房地产的介入,比如说帮助重组债务以及进行房地产库存的一些收购,那有可能给明年带来更强的走出通缩的可能性。
这块我们还在关注,目前基准情形是政策可能还是非常小步伐的,还是在管理信心,很难有大的掉头转向。
所以,2026年也许跟2025年比较像,宏观上还是一个政策偏温和,有一些支持消费和需求端,还是有很多是偏向老的供给端。
GDP的实际增速也许离政府增长目标差的不是太远,但是名义增速有可能还是保持在只有4%或者更疲弱的水平;通缩的压力缓解了一点,但并没有出现决定性的好转,这是对明年基本情形的判断。
直到明年3月份“十五五”规划的全文出台,我们会高度关注它对社保统筹如何实施,社会保障福利的夯实均等化,以及对房地产的长期止跌回稳,中央政府扮演何种角色的判断。
也就是说,10月下旬的四中全会,它不是一个短期政策的触发因素,更多的,是高屋建瓴的一些比较大方向的指引。
而明年3月份“十五五”规划里面,对消费占GDP比率,对社保如何夯实,对房地产更具体的这些政策,则是一个真正的检验点。
这是我们对内部的政策预期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