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市场“涨声”再起,中国产业链优势凸显

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联合宣布,将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大幅上调至不含税26205元/吨,环比涨幅达37%,创年内单季最大涨幅。

2025年10月,稀土市场迎来新一轮价格上行潮。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联合宣布,将第四季度稀土精矿交易价格大幅上调至不含税26205元/吨,环比涨幅达37%,创年内单季最大涨幅。这一动作不仅延续了前三季度价格四连涨的趋势,更折射出全球稀土供需格局的深刻变革。

供需共振,价格中枢持续上移
本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供需两端的双重共振。供给端,缅甸雨季导致进口量锐减,美国矿进口停滞,而国内包钢股份等龙头企业通过尾矿资源开发释放产能,形成“紧平衡”态势。需求端,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爆发式增长,每万辆新能源车钕铁硼需求量达45吨,全球年需氧化镨钕超7万吨;特斯拉Optimus等机器人单台耗磁材2-3.5公斤,年需求增速达150%。华泰证券预测,2025-2026年全球氧化镨钕将持续供不应求,供需缺口分别达-5.8%和-4.6%。

政策护航,中国定价权进一步巩固
中国通过配额管理、出口管制等政策工具,强化了产业链战略主动权。2025年新版稀土管理办法将进口矿、副产矿全面纳入管控,商务部出口管制政策覆盖境外稀土物项,推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预增272.54%-287.34%,彰显资源型企业的高弹性。

技术突围,高端应用破局
晶界渗透技术使高性能钕铁硼中重稀土用量降低,耐温性提升至200℃;铈基永磁材料通过原子级掺杂实现低成本替代。金力永磁、中科三环等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机器人伺服系统等领域抢占高端市场。

当前,稀土已从“工业味精”升级为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引擎”。中国凭借资源禀赋、成本优势与技术迭代,正引领全球稀土产业进入“资源价值重估+技术溢价”的新周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