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身险行业深陷利率下行、资产荒、负债成本高企的三重压力,传统“规模优先”模式难以为继,多家险企尤其是中小险企面临净资产缩水、盈利承压的困境。
在这样的行业寒冬中,小康人寿却异军突起,以“资产负债紧密联动”为核心思路,主动减量发展,实现了负债端——2024年分红险平均红利实现率近120%,客户收益率位列行业第一;资产端——2024年财务投资收益率达8.86%,位居非上市寿险公司榜首的双重突破,并一举扭转了连续14年的亏损,成为中小险企转型的标杆。
近日,『慧保天下』一行走访小康人寿,并与小康人寿执行董事(CEO)兼首席投资官霍康展开对话,就行业发展形势以及小康人寿转型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度交流。
一家小险企的逆势突围:2024年小康人寿净利润超5亿,逆转连续14年亏损,净资产持续修复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人身险行业几乎被“规模崇拜”所主导。无论是大型险企还是中小公司,都在追求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仿佛只要保费足够大,就能抵御一切风险。然而,这种负债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利率持续下行、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其致命缺陷:高成本负债不断累积,资产端却难以找到匹配的高收益资产,导致“资产负债倒挂”愈发严重,净资产持续缩水,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在这样的行业困境中,小康人寿做出了一个“反常规”的举措:主动压缩保费规模,减量发展。2023年,小康人寿将保费收入从上一年的近40亿元压缩至近20亿元,几乎腰斩。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甚至被视为“躺平”或“放弃市场”,但霍康却始终认为,对于当时的小康人寿而言,这就是最佳选择。
彼时,市场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小康人寿高层判断这将是长期趋势,资产端势必长期承压,负债端若继续销售3.5%复利的增额终身寿险,将形成巨大的利率风险敞口。于是,小康人寿在监管的指导原则下果断停售高预定利率产品,全面转向较低保证利率的分红险,并通过压缩规模、优化结构,降低刚性负债成本。
这一“反常规”操作,短期内确实带来了市场份额下滑、保费收入减少的阵痛,但也为小康人寿调整发展策略,抢抓市场机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空间。
最终的结果是,小康人寿以优异表现“惊艳”市场,成为当年行业中的一匹黑马脱颖而出。2010-2023年,小康人寿曾连续14年处于亏损状态,但在大刀阔斧的转变发展思路后,2024年,其凭借出色的投资收益,在保费收入同比大降66.07%的情况下,却逆势实现净利润5.14亿元,成功扭转长期亏损局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当低利率之下,行业净资产普遍承压之时,小康人寿却在没有任何增资发债的情况下,实现了净资产不断增厚,2024年从21亿元回升至29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更进一步提升至35亿元(公司注册资本金30亿,净资产已超过资本金),成为行业中少数不靠股东“输血”就实现“净资产修复”的中小险企之一。
受净资产影响,小康人寿偿付能力始终维持高位,避免了不少同业因偿付能力吃紧,而负债端、资产端颇受掣肘的命运漩涡。
事实证明,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避免了未来更大的利差损风险,也为小康人寿在资本市场回暖时迅速盈利奠定了基础。
通盘考量,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用投资思维重新定义保险经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身险行业普遍沉浸在“利差躺赚”的舒适区中,依赖高预定利率产品快速做大规模,再通过投资端获取稳定利差收益。这种“负债驱动资产”的模式在利率上行周期中尚可维系,但在利率持续下行、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逐渐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惯性思维让众多险企在面临转向时“刹车”异常痛苦:高预定利率产品一旦停售,保费规模立刻下滑;渠道利益一旦受损,业务推动立刻受阻;资本约束一旦收紧,投资策略立刻受限。
小康人寿的突围之道,在于彻底颠覆这一传统逻辑,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的理念,强调资产配置能力对负债产品设计的引导作用,实现真正的“资产负债联紧密动”。这并非简单的投资策略调整,而是从顶层设计出发,用投资思维重新定义保险经营,通盘考量资产、负债、偿付能力等多重约束。
2024年,小康人寿投资收益率达8.86%,位居寿险行业第一,财务收益规模达10.6亿元,而当年已赚保费仅为6.21亿元,投资收益远超保费收入。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该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前瞻布局与主动管理。一方面,小康人寿配置了较高比例的10-30年期的长久期国债,实现资产负债久期的良好匹配,降低利率风险敞口。2024年底,其资产、负债久期均在7年左右,另一方面,小康人寿维持20%-25%的股票仓位,高于行业平均的10%-15%,在2024年股市回暖中精准把握高股息蓝筹与中国核心资产的估值修复赛道,实现股票较高的超额收益。
在负债端,小康人寿同样以资产负债匹配能力为核心,推动产品结构转型。2023年起,公司全面停售3.5%复利产品,转向相对低保证利率的分红险,2024年分红险平均红利实现率接近120%,最高达146%,客户收益率位居行业第一。这种“低保证+高浮动”的产品结构,不仅降低了刚性负债成本,也使客户能够分享公司投资成果,实现客户、股东、渠道三方共赢。
在霍康看来,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而非资金套利。只有资产端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负债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资产负债联动”的思维,不仅破解了行业“资产荒”与“高负债”的矛盾,也为中小险企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实现盈利提供了现实参考路径。
天时地利人和,小康人寿走出"小而美"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人身险行业的传统格局中,中小险企长期处于“夹缝求生”的状态:品牌不如大公司,渠道资源有限,资本实力薄弱,监管约束趋严,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尤其在利率下行、行业转型的背景下,许多中小公司陷入“高成本保单拖累—资本消耗加剧—投资受限—盈利恶化”的恶性循环,甚至沦为问题公司。
也正是在这样的阴霾里,小康人寿的逆势翻盘显得尤为耀眼。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外部与内部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奏。
2021年,小康人寿完成重组并更名,由鸿商集团、宁德时代、青山控股等实力股东联合注资重启。而此时的宏观环境与行业背景,恰好为它提供了一个“轻装上阵”的窗口期。经历了前期高收益非标资产违约、房地产风险暴露、利差损隐忧集中爆发后,行业整体进入“风险出清”阶段。而小康人寿因其前身中法人寿多年业务停滞,反而没有存量高利率保单的拖累,也没有复杂历史投资资产的包袱,得以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避免了大多数中小险企“转身难”的困境,可谓是颇为“幸运”。
更重要的是,监管政策的一系列组合拳,也为小康人寿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外部助力。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引导行业连续三次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并大力推行“报行合一”,严控渠道费用,推动行业降本增效。这一系列政策,直接打破了“以规模换市场”的旧有逻辑。对于早已主动停售高利率产品、转向分红险的小康人寿而言,这无异于政策东风。它不仅不再被“规模竞赛”所绑架,反而因其产品结构的前瞻调整,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回旋余地。
当然,外部环境的利好只是基础,真正决定小康人寿能否走远的,是其内部的治理机制与战略执行力。与许多中小险企股东背景复杂、管理层更替频繁不同,现在的小康人寿的股东结构清晰、资本实力雄厚,且对投资、对保险业务都有着相当专业的价值判断。股东并未干预日常经营,而是给予管理层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这种理念上的一致,使得小康人寿在战略制定与执行上能够保持高度统一,避免了“短期业绩”与“长期布局”之间的拉扯。
此外,小康人寿的组织结构也天然具备“轻”的优势。公司目前仅设有北京、上海、湖南三家省级分公司,人员精简,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没有庞大的机构包袱,也没有复杂的内部博弈,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迅速调整方向、落地执行。这种“轻结构+快决策”的体制优势,在利率快速下行、市场剧烈波动的周期中,显得尤为珍贵。
说到底,小康人寿的逆袭,既得益于宏观和行业环境的出清与重塑,也受益于监管政策的引导与规范,更离不开股东与管理层的理念契合与高效协同。它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中,做出了最符合金融常识的选择:资产与负债匹配,收益与风险对等,规模让位于效率,短期服从于长期。
霍康强调,只有回归风险定价本源,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他看来,未来寿险行业的竞争,不再是拼规模、拼费用、拼渠道,而是拼认知、拼专业能力、拼资本效率。中小险企要想活下去,必须放弃“复制大公司”的幻想,转而走“小而美”的差异化路径:通过资产负债联动,降低负债成本,提升投资能力,实现资本自给自足。
小康人寿的实践,正是这一路径的现实样本。它的成功提醒我们: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规模不再是护城河,反而可能成为负担;专业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存亡”;回归常识,才能穿越周期。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小康的“躺平式盈利”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中小险企靠专业、靠认知、靠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