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再起?小银行惊雷引爆千亿抛售,市场恐慌蔓延华尔街!

华尔街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抛售潮。

华尔街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抛售潮。两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区域性银行——Zions Bancorp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因卷入数千万美元的贷款欺诈案,意外点燃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投资者不计代价地抛售银行股,一天之内,美国74家大型银行的总市值蒸发超过1000亿美元。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人不禁发问:这只是市场的一次过度反应,还是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序幕?

这场金融地震的导火索看似微不足道。Zions银行披露其子公司California Bank & Trust向与Andrew Stupin和Gerald Marcil等人有关的投资基金提供了6000万美元贷款,因涉嫌欺诈不得不计提5000万美元坏账拨备。

Western Alliance银行也承认向同一批借款人发放了贷款。尽管涉案金额在华尔街看来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市场反应却如临大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孤立事件。近段时间,信贷市场已经接连拉响警报:上个月,次级汽车贷款机构Tricolor Holdings申请破产;紧接着,欠下华尔街巨头逾10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irst Brands Group也宣告倒闭。

在这一系列负面消息的铺垫下,Zions和Western Alliance的欺诈指控成为了压垮投资者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市场的反应堪称戏剧性。标普区域性银行精选行业指数周四暴跌6.3%,创下数月来最差单日表现。Zions股价重挫13%,Western Alliance下跌11%。

恐慌情绪如病毒般扩散,连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股价均下跌超过3%。

这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背后,是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深度担忧。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Mike Mayo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信贷市场如此繁荣时,犯错的余地并不多——好光景正是坏账滋生的时候。”

摩根大通分析师同样观察到,银行业已成为投资者倾向于“先卖出,后提问”的领域,市场情绪的快速恶化正成为比银行资产负债表本身更大的担忧。

市场为何如此风声鹤唳?答案藏在并不遥远的历史中。2023年那场始于硅谷银行倒闭的银行业危机,至今仍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当时,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银行债券投资组合大幅亏损,储户挤兑迫使银行亏本出售资产,最终引发一连串银行倒闭和市场恐慌。

Miller Tabak & Co LLC首席市场策略师Matt Maley坦言:“两年半前区域性银行发生的挤兑,在投资者的脑海中仍然记忆犹新。

因此,在本周关于Zions和Western Alliance的消息之后,信贷质量问题将是他们关注这个群体的头等大事。”这种创伤后应激反应使得市场对任何与银行相关的不良信号都变得异常敏感。

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分析师们意见分歧。一些观察家认为,当前情况与2008年次贷危机或2023年银行危机有着本质区别。

嘉信理财首席策略师Steve Sosnick谨慎表示:“现在就断定这是又一个SVB时刻还为时过早。

但是,考虑到那场灾难的严重性,银行股投资者对任何带有类似气息的情况保持警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日前的“蟑螂理论”警告——“当你看到一只蟑螂时,可能还有更多”——在这场抛售潮中不断被市场参与者引用。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也质疑:“为什么所有这些信贷‘孤例’似乎都在短时间内发生?”这种疑虑正在推动更广泛的谨慎情绪。

这场风波也凸显了大型银行与区域性银行在风险抵御能力上的显著差异。富国银行董事总经理Mayo指出:“最大的银行拥有很好的多元化能力来吸收这类问题,而小银行的容错空间更小。”

多元化业务、更严格的风险控制和更充足的资本缓冲,使得大型银行在面对局部信贷损失时更具韧性。

相比之下,区域性银行往往业务集中,更容易受到特定地区或行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当欺诈案件或信贷损失发生时,市场对其生存能力的质疑会更为强烈,这解释了为何Zions和Western Alliance的个案能引发整个板块的抛售。

未来几周,随着区域性银行陆续发布财报,投资者将对其信贷质量和拨备金数据进行“地毯式”审视。

任何超出预期的坏账拨备或利润下滑,都可能再次点燃市场的恐慌情绪。这场风波是否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抑或仅仅是市场的一次过度反应,答案将逐渐明朗。

在金融市场的历史上,真正的危机往往起源于不被重视的小火花。当前的市场动荡究竟是投资者过度敏感的草木皆兵,还是新一轮金融风暴的早期预警,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确定性弥漫的时刻,谨慎已成为华尔街的最新共识。

免责申明:本文内容仅为基于公开信息的市场动态分析与观点分享,旨在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考,并不构成任何明确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金融市场情况瞬息万变,读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进行独立判断并咨询专业顾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