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的不经济,正在能源转型中形成巨大的博弈。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绿色氢能曾被赋予“终极清洁能源”的光环,被视为推动重工业脱碳、实现深度减排的关键工具。对于以制造业立国的德国而言,氢能不仅关乎能源体系的重塑,而且关乎产业竞争力与未来发展模式的转型。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正在迅速显现。
高企的生产成本、严格的监管框架、财政补贴的缩减,以及企业信心的动摇,共同构成了德国氢能战略面临的重重阻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绿色氢能,如今在产业界却遭遇质疑与退潮。这不仅暴露了氢能在技术与经济性上的短板,而且折射出了能源转型在全球经济环境趋紧背景下的脆弱性。
通过观测德国氢能发展的最新动向,可以剖析其背后的成本逻辑与政策博弈,并探讨在产业升级与减排压力并存的背景下,德国如何在理想与务实之间寻找平衡。这一进程的成败,不仅关乎德国工业的未来走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欧洲能源转型的整体节奏。
高成本与政策摇摆
绿色氢能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成本问题。目前,欧洲市场绿氢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6欧元/公斤,是以天然气制取“灰氢”的两倍。根据能源行业的预测,在碳排放监管趋严和资本开支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到2030年绿氢价格可能升至10欧元/公斤,几乎相当于当前天然气价格的4倍。
这种价格水平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难以承受。以钢铁行业为例,燃煤高炉约占德国总排放量的7%,因此被视为绿氢应用的重点。然而,企业的成本负担将成倍增加。蒂森克虏伯首席执行官洛佩斯直言,公司不得不考虑在2028年以甲烷气体替代煤炭,以便先行降低碳排放,而不是等待绿氢成本的下降。这一表态,折射出工业企业在经济压力与环保目标之间的艰难权衡。
更为复杂的是,氢能全产业链的高投入特性进一步推高了成本。电解槽设备、可再生电力、储运设施等环节均需要大规模投资,而这些成本最终必然反映在氢气的价格上。由此,绿氢的价格劣势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根本性瓶颈。
面对这种局面,德国的龙头制造企业正在表现出明显的谨慎态度。今年6月,欧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安赛乐米塔尔宣布放弃将两家德国工厂转型为绿色生产的计划,甚至拒绝了高达13亿欧元的政府补贴。其理由很直接:转型成本与市场预期收益严重不匹配。7月,戴勒姆宣布推迟氢燃料卡车的生产计划,原因是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市场尚未成熟。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意味着个别企业的战略调整,而且是产业界普遍心态的写照。正如Uniper高管所言,绿氢在缺乏需求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推进商业化落地。当前的氢能产业正处于所谓的“幻灭低谷”阶段,市场热情与现实条件之间的落差日益凸显。
在政策层面,德国与欧盟的态度存在矛盾。欧盟对绿色氢能的定义设定了严格条件:电解槽所用电力必须来自新建的可再生电站,且电站需与制氢设施位于同一国家,且存在时间同步的要求。这些限制虽然旨在确保氢能的“绿色属性”,但大幅推高了生产成本。RWE的氢能业务负责人甚至指出,如果放宽这些规定,每公斤氢气的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欧元。
与此同时,德国新政府在氢能政策上的信号并不一致。新任总理梅尔茨及其经济部长更强调恢复经济增长,而对气候政策表现出相对冷淡的态度。今年提交的预算草案中,分配给工业使用绿色氢气的补贴资金被削减,导致产业界对政府支持的信心下降。
尽管德国仍在推进建设耗资近200亿欧元、全长9000公里的氢气“核心网络”,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10GW电解槽产能,但现实情况远未达到目标。截至目前,德国仅有0.1GW装机,距离目标差距巨大。即便将正在建设中的1.3GW纳入,也仅占计划的14%。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德国氢能发展的现实困境:高昂的生产成本与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使得产业界在转型道路上缺乏信心。
未来的抉择
从长期来看,德国绿色氢能的发展依然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与市场前景。一方面,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的减碳压力无法回避,绿色氢能作为唯一能够在技术上实现深度脱碳的路径,仍然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德国在国际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提前布局,例如推动进口协议和核心管网建设,为未来规模化应用创造条件。
然而,产业信心正在动摇。企业在权衡投资回报时更趋谨慎,资本市场对氢能项目的预期在下调。智库AgoraIndustry的研究人员认为,公共采购可能是提振市场需求的可行手段,例如在大型基建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钢铁或绿色水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生产企业锁定需求,而且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以推动成本下降。
另一派专家则更为冷静。长期从事清洁能源研究的迈克尔·利布赖希直言,问题的核心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成本过高。他指出:“绿色氢能不仅现在很贵,而且将来依然很贵。”这无疑为产业界泼下了冷水。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抉择。继续推动绿色氢能意味着高投入与高风险,但放弃则可能影响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领导地位。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需要找到一条兼顾气候目标与产业竞争力的务实路径。
德国的绿色氢能战略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代表着能源转型的长期方向,是实现深度脱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成本高企、政策摇摆以及企业信心不足,使其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工业转型的现实角色。
未来,德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权衡。其一,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效应持续降低成本,避免氢能产业长期停留在“高不可攀”的状态;其二,在政策上兼顾减排目标与产业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路径;其三,强化公共采购与国际合作,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在能源转型的全球竞争中,德国的氢能困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挑战,而且是欧洲整体的缩影。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把绿色氢能从“概念”推向“产业”,并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保持领先。
注:本文来自能源新媒《绿氢太贵,德国开始犹豫了》;作者:武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