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再出发,东莞证券破解股权难题

近期,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招股说明书,这是这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券商自2015年启动上市进程以来,第七次向A股大门递交材料。

修改尺寸.jpeg

《投资者网》吕子禾

近期,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招股说明书,这是这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券商自2015年启动上市进程以来,第七次向A股大门递交材料。

如今,这家机构与渤海证券、华龙证券等一同跻身“现存四家排队IPO券商”之列,这场横跨十年的IPO“马拉松”,终于在此次更新中显露出新的破局迹象。

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亿元。其2025年1-9月业绩预告预计营收同比增长44.93%至60.18%,净利润同比增幅达77.77%至96.48%。

这场迟到多年的股权调整,真能彻底打通阻碍上市的“堵点”吗?在同业纷纷进入问询阶段的背景下,它此次冲刺又有几分胜算? 

股权重塑

对于东莞证券而言,股权稳定性曾是横亘在IPO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此前多年,股东锦龙股份因自身债务问题,导致所持东莞证券40%股权中,占总股本10%的15000万股被质押、6.60%股份被司法冻结,“实控权存疑”成为监管审核的核心关注点。而2025年6月完成的股权变更,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

根据招股书披露,锦龙股份与东莞国资联合体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前者将所持20%股权拆分转让,投控集团受让12.90%,东莞控股受让7.10%。

交易完成后,东莞国资通过投控集团、东莞控股、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三家主体,合计持股比例从55.4%跃升至75.4%,正式确立绝对控股地位。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锦龙股份剩余20%持股中,冻结股份已解除至6.60%,质押比例降至10%,股权质押、冻结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股权结构的优化不仅消除了监管疑虑,更带来了治理层面的协同效应。

招股书显示,现任董事长陈照星同时担任大股东投控集团董事长,这种“地方国资战略与公司治理”的深度绑定,既符合监管对拟上市企业治理规范性的要求,也为东莞证券后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产业资源、获取政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从IPO审核逻辑看,此次股权重塑堪称“破冰之举”,它解决了困扰东莞证券近8年的核心梗阻,也是其2024年7月恢复审核后取得的首个关键性突破。 

新管理层的双重考题

股权落定的同时,东莞证券的管理层也完成了一轮“市场化换血”,为其IPO注入了新的变量。

招股书披露,2025年2月,经董事会审议通过,杨阳被聘任为公司总裁,王炜出任副总裁。同年8月,程志槟接任经纪业务总监,原资管业务总监职务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杨阳此前曾任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主导过公募化转型等关键业务,其履历与招股书披露的“加大财富管理投入、择机设立公募子公司”的募集资金用途高度契合。

王炜则来自中航证券权益投资部,在自营业务领域经验丰富,这与东莞证券试图优化收入结构的需求形成呼应。

新管理层上任后,首先面临的是“业绩回暖与结构隐忧”的双重考验。

从短期业绩看,2025年A股市场震荡上行,沪深两市股票基金单边交易额大幅增长,带动东莞证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提升。2025年上半年,东莞证券该业务收入7.15亿元,占营收比例达49.43%,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支柱。

但长期来看,业务结构的“偏科”问题依然突出。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41%以上,而投行业务则持续承压,2025年上半年手续费净收入仅5415.88万元,占比跌至3.74%,较2022年的11.54%大幅下滑。

更需警惕的是合规与风控短板。

招股书风险因素部分提及,2024年公司曾因保荐业务中“质控负责人未严格落实回避要求”,被监管出具警示函,暴露了投行业务内控的不足。

此外,行业佣金率持续下行的压力也不容忽视,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佣金率从0.231‰降至0.182‰,东莞证券平均佣金率虽高于行业水平,但整体下行趋势未改,未来经纪业务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 

 

区域券商的博弈

放在当前券商IPO的行业坐标系中,东莞证券的突围之路并不平坦。

截至2025年9月,同期排队的渤海证券已进入“已问询”阶段,而东莞证券自2023年3月获得“已受理”反馈后,进度已滞后同业两年半。

从监管审核逻辑看,注册制背景下,除了股权清晰度,业务合规性与持续盈利能力成为新的核心关注点,这正是东莞证券需要向监管证明的关键。

2025年A股IPO审核数据显示,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合规性瑕疵已成为注册失败的主要诱因,这对仍有股权遗留问题与内控处罚记录的东莞证券而言,无疑是额外的考验。

不过,作为区域券商,东莞证券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招股书显示,公司总部位于东莞,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多年,2024年东莞地区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仍达56.83%,在当地股票基金成交额中的市场份额超51%,区域护城河稳。

同时,其债券承销业务也展现出增长潜力,2024年承销规模187.20亿元,显示出对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资需求的能力。

但当前,资本约束仍是其最大短板。

截至2024年末,东莞证券净资本为93.92亿元,不仅远低于头部券商水平,也低于同区域的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同业,这直接制约了其信用业务、自营业务的扩张,以及新业务资格的申请,这也是其此次IPO拟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的核心动因。

若成功上市,净资本补充将助力东莞证券突破业务瓶颈,从“区域经纪型券商”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但如果不能尽快借助新管理层的经验打开公募、投行等新增长曲线,未来仍需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与佣金下行的双重压力。

对于东莞证券而言,第七次递交招股书只是IPO路上的新起点。接下来,2025年四季度能否进入“已问询”阶段、如何向监管证明业务转型的可行性,将成为决定其上市进程的关键。

而这场持续十年的上市长跑,也不难看出区域券商在资本市场突围中的共性挑战——如何在股权规范、业务转型与合规风控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东莞证券,也是更多排队券商需要解答的长期命题。(思维财经出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