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掐脖子”,上海扛下最重担子

10月,中美科技博弈迎来关键转折。双方在稀土、关税与软件的连环交锋中再度升级。

10月,中美科技博弈迎来关键转折。

双方在稀土、关税与软件的连环交锋中再度升级。

上海于此际亮出破局底牌,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下简称《措施》)

通过“真金白银”与“动态培育”机制,在全国率先将未来产业蓝图转化为攻坚路线图。

这标志着中美科技竞争进入了全新阶段。

当前,中美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摩擦,演进为一场以小院高墙为特征的精准打击与系统性反制。

109日,中国对稀土等12项核心技术实施出口管制,首次创设中国成分占比0.1%的境外门槛,将监管链条精准延伸至全球下游产品。

此举并非激进升级,而是对标美国直接产品规则的对称反制。

次日,特朗普随即宣布对华全面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其激烈反应恰恰暴露了美国战略软肋。

数据显示,美军核心装备对中国稀土依赖度高达87%——F-35战机到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其先进武器系统均离不开这一战略性原料支撑。

至此,双方的攻防策略已清晰可辨:

美国的精准遏制聚焦于在EDA软件、大飞机引擎、先进半导体设备等关键领域构筑壁垒;

中国的不对称反击则依托稀土、电池材料等战略资源的全球主导地位,为国家技术追赶撕开宝贵的战略窗口期。

这是双方“互卡脖子”遏制对方发展,但更为关键的是“打铁还要自身硬”。

在攻防交锋的表象之下,一场围绕未来技术制高点的“创新竞赛”已全面展开。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产业政策强力引导本土研发与制造回流;中国则致力于打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堵点,将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创新动能更紧密地结合。

这场竞赛的胜负手,不再局限于一两项技术的突破,而在于谁能率先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效率的新型创新体系。

在此背景下,上海出台的《措施》,绝非又一份普通的未来产业指导意见。它直指创新体系的核心梗阻,是一次制度层面的破冰。

上海凭什么?

未来产业赛道已挤满参赛者。

去年以来,GDP20的城市中,已有9个发布了未来产业相关文件。

其中6个以《行动计划》或《意见》《方案》命名,它们性质类似,而更具操作性的《措施》,仅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发布。

在中国政策语境中,这绝非名称差异。

《规划》绘制蓝图,《计划》部署工作,《措施》则直指资源配置,意味着更刚性的约束、更明确的资金与更实质的突破。

然而,即便在这三份《措施》中,也只有上海方案拿出了真金白银。

高质量孵化器最高2000,概念验证平台最高3000,基础研究千万级补助。

更关键的是,这份文件有效期五年——远超常规的三年周期。

上海正用真金白银与制度耐心,将中国的未来产业从战略布局推向资源攻坚的新阶段。

为何是上海?

在现行公平竞争政策与未来产业高度不确定性的双重约束下,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定向资助几乎是一个不可能选项

北京受制于首都功能和政策敏感性,其他城市则困于看不清技术路线与投资风险。

而上海,成为那个唯一的例外。

这得益于其一以贯之的使命:在国家最需要突破的复杂创新领域,打开局面。

从本世纪初成立中芯国际打造全国集成电路制造中心,

到2018年引进特斯拉带活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再到C919大飞机总装,上海在重大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落地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当前,上海还在攻关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落地,集全国之力成立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是典型的未来产业。

三大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差异化分工由此清晰:

北京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深圳是应用转化的试验场。

上海则是复杂创新的验证场——承担着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全链条的系统性使命。

也因此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关键时期,上海被国家赋予特殊使命,其获得的政策空间实质上构成了对现行规则的定向突破。

至此,上海方案的深层逻辑已然清晰:

这不仅是城市间的竞争,更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上海正在证明:在中国创新体系里,既需要北京的仰望星空,也需要深圳的落地生根,更需要一个能绘制战略攻防路线图、在复杂创新的正面战场赢得胜利的支点。

上海方案的真正锋芒,藏在应对未来产业根本难题的答案里:

如何将百亿资金,精准投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深水区?

这也是《措施》一个特别之处,一般文件“保障”之后就结束了,《措施》在之后还有一套动态培育体系。

首先建立了动态甄别评估调整机制。

该机制依托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和重点领域专家组,定期预测、研判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确保百亿资金能随技术路线收敛而灵活转向,精准投向正确领域。

其次建立“四位一体”培育机制。

市科委等部门建立项目经理队伍扮演“技术猎人”,确保决策贴近市场;依托重点任务清单突破关键环节;

依靠未来产业基金赋能,提供耐心资本支撑长周期研发;并以未来产业集聚区强化空间布局。

然而,这套精密机制要高效运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筹核心。方案明确由市科委牵头,会同发改、经信、财政、国资等关键部门协同推进。

这一设计绝非寻常,它意味着上海正试图将分散的行政权力整合为协同的创新合力,让“懂行人”来统筹全局,举全市之力为未来产业开路。

这一地方性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与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

此前,中国科技体制面临的核心障碍之一,便是“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

原有的科技管理体系下,科技部难以跨部门协调发改、工信、教育等掌握关键资源的部门,导致资源分散、内耗严重,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正是中美科技博弈中亟需突破的体制堵点。

从组建中央科技委强化顶层协调,到优化科技部职能,其核心目标正是破除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障碍。

上海科委被赋予前所未有的跨部门协调职能,实质上是一场国家治理改革的地方体现。

纵观全局,上海方案的价值已超越产业培育范畴。

从芯片制造到C919、核聚变,再到如今的未来产业,上海的使命一以贯之: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转折点,在国家最需要突破的复杂创新领域,打开局面。

这场始于一城一地的探索,终将重塑全球科技竞争的基本逻辑。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