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健的战略构想,我理解大家为什么说荣耀换帅是为了IPO了

李健的阿尔法战略,是为了产品,还是为了上市?

导语:李健的阿尔法战略,是为了产品,还是为了上市?

执掌荣耀9个月后,李健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年度旗舰首秀。

10月15日,荣耀召开新品发布会,推出了今年的新款旗舰荣耀Magic 8系列,标准版价格4499元起,与不久前发布的小米17持平。

发布会最引人关注的点有两个:

一是荣耀Magic8系列搭载全新MagicOS 10。

按照荣耀官方说法,这是一款能够自进化的 AI 智能体操作系统。

二是发布会短片里提到的荣耀机器人手机ROBOT PHONE。

李健表示,这是荣耀对未来手机新形态的探索。

做AI手机的大厂有很多,但把AI当作核心战略,并试图改变手机形态的,可能只有荣耀一家。

天才与疯子总在一念之间。

AI给智能手机行业带来的是革命还是妄想,恐怕还要审慎看待。

一、AI手机,是革命还是智商税?

在华为因为被制裁而沉默的那段时间里,荣耀凭着“替身红利”,在国内手机市场的份额一度跃升到第一。

但是在华为强势回归以后,荣耀的市场份额从第一迅速下滑到第五。

在极度内卷的国内手机市场,小米有性价比优势和“人车家”生态布局,华为有自研的系统和芯片,OPPO和VIVO则拥有品牌先发优势和对线下渠道的掌控。

相比之下,荣耀成了那个各方面都说得过去,但各方面都不突出的others。

这种背景下,荣耀将AI当作寻求差异化竞争的希望。

李健接掌荣耀后,提出了阿尔法战略,具体分三步走:

  1. 开发智慧手机,打造个人移动AI智能体。2.构建物理AI时代的生态系统。3.探索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边界。

第一阶段的重点就是AI手机。

李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智能手机行业,iPhone是一个时代,Magic8 启动的 AI Phone 是第二个时代,代表智能手机新形态的HONOR ROBOT PHONE是第三个时代。

可以看到,李健的野心很大,但现在就说AI手机是下一个iphone时代,可能为时尚早。

首先,AI手机的功能虽然层出不穷,但并没有出现能引爆市场的爽点。

AI影像处理的效果和美图秀秀差不了多少,实时翻译的速度也就比翻译软件快了那么一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语音交互的效率和触控相比还差得很远。

比如AI手机引以为傲的跨应用操作,虽然勉强能用,但准确性和速度远不如自己上手来得快。

其次,AI手机目前并没有表现出销量上的优势。

在去年的荣耀Magic 7发布会上,赵明一句话点2000杯咖啡的演示引爆全场,多家媒体怒赞荣耀的AI能力。

但最终,荣耀Magic7系列的销量,相比于小米15系列、vivo X200系列等竞品,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

今年的iphone 17标准版因为升级了高刷和内存,激活量碾压前代,而就在此前不久,苹果手机还因为AI能力落后而被唱衰。

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手机的性能、续航、系统等基础能力仍然很重要。

AI手机虽然热度很高,但似乎不足以说服消费者支付溢价。

此外,即便AI真的能成为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卖点,荣耀也未必能据此拉开与其他厂商的差距。

华为有华为小艺,小米有超级小爱,vivo有蓝心小V,OPPO有OPPO小布。

荣耀如何证明自己的荣耀YOYO优于上述竞争对手?

虽然这次发布会上,荣耀的MagicOS 10号称是“能够自进化的 AI 智能体操作系统”,但这仍然是基于安卓系统优化而来的操作系统,差异化能有多大?

安卓架构的特点是兼容性强,但冗余代码多。

华为内部技术人员曾表示,对于单一设备而言,安卓开源项目或许有1000万行代码都是冗余或无效的。

华为之所以要与安卓脱钩,推出单框架鸿蒙系统,就是因为这些冗余代码使得安卓系统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芯片效率。

荣耀在技术领域虽然也有独到之处,但基于安卓架构之上的优化,在效率上恐怕并不会比竞争对手高出太多。

苹果之所以能建立起牢固的生态,是因为其芯片和系统都是自主研发,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软硬结合。

在芯片依赖高通,系统依赖安卓架构的背景下,荣耀可能很难单独凭借AI实现差异化竞争。

另外,在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大模型研发高额的成本也可能给荣耀带来风险。

根据此前的报道,目前荣耀已经组建了多个AI产业部门,相关员工数量已经超过2600人。

在资金投入方面,今年上半年,李健宣布荣耀未来5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建设生态,这相当于荣耀总估值的三分之一。

而在手机销量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荣耀的资金储备是否可以支撑这样的高额投入,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或许对李健来说,相比于提升产品竞争力,AI更大的作用是为冲击IPO讲一个好故事。

二、阿尔法战略,荣耀的IPO故事?

2025年年初,荣耀刚刚完成换帅的时候,就有很多媒体猜测,这是荣耀在为冲击IPO做准备。

前任主帅赵明离任前,荣耀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革。

天眼查APP显示,荣耀全名已由“荣耀终端有限公司”更名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6月份,荣耀在深圳证监局获上市辅导备案,正式迈出了A股IPO的关键一步。

如果李健接掌荣耀的首要任务,真的是帮助荣耀完成IPO,那么他提出这份极具科幻感的阿尔法战略就变得容易理解。

首先,在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上,企业上市前要精心准备一个“好故事”,用一种更高效、更吸引人的方式,让投资人相信企业未来有足够的增长潜力。

失去未来想象力的企业,市值可能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崩塌。

爱奇艺上市第一年,总市值一度超过300亿美元,如今只剩不到20亿;喜马拉雅2021年时估值曾高达43亿美金,到2025年只能以整体约28.5亿美元的价格被甩卖。

这样的结果不是因为爱奇艺和喜马拉雅做错了什么,而是短视频的兴起,侵蚀了长内容平台的增长想象力。

在华为沉寂的那几年,荣耀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替身红利”,而随着华为高调归来,荣耀的想象力可能正在逐渐萎缩。

根据财新此前的报道,华为在剥离荣耀时,估值约为2600亿元。然而,到了2024年年底,荣耀在其Pre-IPO融资轮中的估值已调整为2000亿元。

若这些数据准确,意味着在独立后的四年间,荣耀的市场估值下降了约23%。

而从手机销量看,荣耀的市场份额一度从第一跌落至前五,沦为‘其他’。

根据IDC最新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荣耀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排名与OPPO并列第五。

荣耀1.png

而在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上,荣耀仍然是“其他”。

荣耀2.png

小米经历过2016年手机销量暴跌的危机后,雷军曾向媒体坦承:“手机公司一旦下滑就是一条不归路”。

原因在于,整个手机行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一旦走下坡路,供应商失去信心,所有的资源和紧缺的东西都没了。

一方面是手机销量下滑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已经启动的上市进程,荣耀急需一个新的增长故事。

很显然,2025年开年以后,AI就是最受追捧的投资故事。

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引爆了大模型市场,大模型很快成了资本的宠儿。

阿里巴巴的股价一个月内大涨50%,青云科技、优刻得等公司在6~8个交易日内涨幅分别达到198%和177%。

3月初,国内大模型初创公司智谱AI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

就在同一个月,荣耀正式发布了阿尔法战略,宣布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除了AI之外,荣耀还布局了另一个热门赛道:人形机器人。

今年4月,荣耀设立新产业孵化部,下设具身智能实验室、具身数据实验室、交互安全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仿生本体研究实验室。

人形机器人同样是在2025年爆发,受到资本热捧的赛道。

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融资事件超过83起,超越2024年全年的67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110亿元的纪录。

你看李健口中代表未来手机形态的HONOR ROBOT PHONE,看起来是不是很像机器人和AI的结合体?

对企业而言,追逐热点其实很正常。

一方面,更火热的赛道意味着更低的融资成本。比如在2025年,大模型公司融资肯定比房地产公司要容易。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争夺人才。

大家都在布局AI,而你没有,时间长了,算法人才、软件人才都会逐渐流失,企业可能因此失去未来的竞争力。

你看拼多多的财报里从来不提AI,但却从2023年开始,从百度、字节密集挖角20余名算法工程师,组建“AI梦之队”。

所以大厂们扎堆热门赛道,背后其实是对资本和人才的争夺。

不过,开辟新赛道的底气应当是核心业务出色,资金流充裕。

比如小米在2021年公开宣布造车,其底气是2020年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1.46亿台,创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荣耀在手机销量承压的情况下,大步进军大模型和机器人两大烧钱的赛道,可能会有一定风险。

当然,如果只看短期,荣耀的目标是谋求上市、缓解股东压力等,那么用炫酷的科技故事拔高估值其实无可厚非。

毕竟,马斯克可以用robotaxi和Cybertruck让特斯拉的股价大涨,中国公司也未必不能效仿。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