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恒生医药有一定的回调,有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现在调整到位了么?可以加仓了么?
先说结论:从全市场来看,市场资金近期是在持续加仓恒生医药ETF(159892)。
对于这个方向,回调或即加仓良机。
恒生医药ETF跟踪的是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这是港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科技主题指数。该指数从港股主板上市、主营业务为生物科技(包括制药、医疗器械、CXO等)的公司中,选取市值排名前50且流动性较好的标的,覆盖了港股医药产业链中最具创新力和成长性的龙头企业。
尽管近期医药板块出现回调,但长期成长逻辑并未改变。
1. 政策拐点:从“集采压力”到“创新支持”
国内医药政策环境显著优化——2025年医保谈判规则调整,对“First-in-Class”(全球首创)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创新药的降价幅度放宽至10%-20%(此前同类品种平均降幅超50%),且新增“突破性疗法”单独谈判通道。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细则落地,允许在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产品在湾区医疗机构优先使用,直接利好港股医药企业的商业化落地。
2. 流动性拐点:美联储降息+南向资金增配
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元流动性边际宽松,全球资金重新流向新兴市场。
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对利率敏感度极高。
更关键的是,南向资金(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明显提升。
3. 创新拐点:管线兑现+国际化突破
港股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进入“收获期”:2025年上半年,恒生医药ETF核心持仓企业中,12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50%),5款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和3款双特异性抗体进入全球III期临床。
例如,信达生物的PD-1/VEGF双抗在欧美市场的Ⅲ期临床数据超预期,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后可贡献年销售额超20亿美元;药明生物的全球生物药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订单同比增长35%,其中欧美客户占比提升至60%,验证了“中国产能+全球需求”的逻辑。
该产品提供三类份额,满足不同投资需求:
场内份额(159892):交易便捷,适合短期波段或趋势跟踪
场外A类(016970):适合长期持有,管理费0.5%/年+托管费0.1%/年,持有超1年赎回费为0。
场外C类(016971):适合短期配置,销售服务费0.25%/年,持有超30天赎回费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