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材(03323.HK)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基础建材业务发展稳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有力。
从积极应对行业供需矛盾带来盈利修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多维度突破,再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的发展机遇,中国建材的未来发展被广泛看好。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今年以来,港股中国建材累计上涨68.55%。
积极应对行业供需矛盾,经营业绩显著改善
近年来,建材行业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影响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建材严格落实调控政策,积极推进低效产能退出,“十四五”期间逾200条能耗超限熟料生产线和水泥粉磨生产线全面完成出清,2025年底前完成重点区域水泥熟料超低排放改造目标,逐步将存量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效益优势。
从业绩来看,中国建材的经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根据公司近日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预计集团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未经审核的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约为人民币29.5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亏损约人民币6.84亿元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中国建材在公告中指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集团主要产品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销售成本下降、玻璃纤维销售价格上升以及成本降低、风电叶片和涂料销量增加、应占联营公司利润上升,以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加。
此外,中国建材旗下子公司中材科技(002080.SZ)的业绩同样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公司披露,公司附属公司中材科技于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9个月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7.01亿元,同比增长29.09%;归属于中材科技股东的净利润14.80亿元,同比增长143.24%。
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据了解,中国建材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围绕基础建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以新产业、新市场打开发展空间,加快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中国建材作为集团拓展新业务新市场的“排头兵”,未来有望率先受益。
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积极布局,涵盖半导体大硅片、光伏等关键赛道。同时,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景,提前布局储氢气瓶、柔性玻璃、发电玻璃等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前沿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建材集团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34.8%增长至2024年的61.9%,推动产业稳步发展。
在业务层面,其低热水泥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解决无坝不裂等难题;成功突破民用客机复合材料结构件制备技术,为国产大飞机提供材料支撑;建成全球首个玻纤零碳智能制造基地淮安基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打造“科技+产业+服务”海外创新生态,推进“中国—埃及”“中国—埃塞俄比亚”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新业态新模式。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建材集团联合重组嘉宝莉、恒科新材料等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在建筑及工业涂料、石墨负极、光伏玻璃等领域进行产业布局。
中国建材表示,集团以内生增长、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多元化方式,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利润占比持续提升。
利好政策催化,建材行业发展动能充足
与此同时,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也为建材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比如生态环境部就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方案征求意见,明确聚焦重点排放企业推进配额分配,推动供给端限产控产、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提升头部企业份额。
在此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其中提出,严格调控水泥玻璃产能,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今年7月,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要求相关企业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工作。
银河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随着冬季错峰生产来临,水泥企业正积极推涨价格,加之煤价上涨预期,将进一步支撑水泥价格。该机构认为,在“反内卷”政策推动下,水泥行业的供需矛盾逐步缓和,区域龙头企业盈利有望修复。
申万宏源表示,虽然第三季度是水泥行业的传统淡季,2025年水泥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但第四季度将是扩充产能指标的高峰期,行业产能收缩或将提速。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利好龙头企业。
其中,中国建材的水泥、玻璃纤维等业务规模保持全球领先,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中国建材表示,公司将全面落实稳增长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打造“无机+有机+复材”的产业矩阵,扎实推进稳增长措施落地。
基本面向好,中国建材也持续受到资金的关注。自去年9月至今,港股中国建材一路震荡上行,股价稳步抬升。2025年以来,港股中国建材累计上涨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