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苍穹猎鹰第403篇演化日记
深圳拟推行“无人”驾驶路测:AI产业化的加速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通告,《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下面简称《修订征求意见稿》),于2025年9月15日至2025年10月14日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修订征求意见稿》拟从“全无人”准入、异地互认、检测减负三大维度放宽政策,为全国最开放、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测试环境定下新标杆。
深圳这座年轻活力的城市,一直走在探索科技创新应用落地的最前沿。
根据深圳商报新闻《拟优化政策助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深圳支持车内全无人测试》报道,截至今年5月,深圳已累计开放了长达2101公里的测试示范道路,这些道路占全市总道路里程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比例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
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增加值首破千亿元大关,达1023.72亿元,增长率在深圳二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中位列第一。
深圳特区报新闻《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入选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提到,在自动驾驶硬件及系统产业中,深圳车载雷达企业有超过400家,车载摄像头有超过900家企业,车规级芯片有超过50家企业,显示面板有约1300家企业。
这些都是产业链上游,已经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硬件配套能力,其中不乏明星企业,如做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
中游整车制造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有23家企业,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比亚迪、华为等等。
下游应用场景延伸至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有百度的萝卜快跑,还有美团、京东等企业开展无人配送的常态化运行测试。
这些数据都说明,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在智能驾驶领域走在前列,也是水到渠成。
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华为等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论坛”,华为智能驾驶总裁李文广在主题演讲中提到,自动驾驶将是具身智能普遍应用的第一个产业,就是把汽车定义为带轮子的机器人。
根据李文广的观点也可以认为,自动驾驶也是AI产业化落地的一个里程碑。预示着AI将从虚无飘渺的文本、语音和视频交互,到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赋能。
1/3 关键在于应用落地
对于AI来说,当前世界只有中美两家在竞争,欧日韩已经逐步远离牌桌。
老美擅长原始创新,做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突破,比如ChatGPT。但国内更擅长把技术规模化落地。丰富的应用场景,走出了一条由应用场景反过来促进技术发展的新路径。
成功的案例大家耳熟能详,包括但不限于高铁、电商、移动支付、电动汽车、光伏等等。
借助美国经济学家Diago Comin的观点,一个经济体的强弱不是取决于引入先进科技的速度,而是使用先进科技的深度。
得到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在《从罗永浩×影视飓风Tim访谈,分享29岁CEO的四条冷峻观察》里分享过一份全球AI普及报告,里面提到中国AI使用率全球领先,个人使用率达56.3%,企业使用率更是高达84.4%。
虽然小编没有找到数据的出处,但国人对新科技、新事物的接受和应用程度,都是位于世界前列。前面的提到高铁、电商、移动支付,都是在短期内迅速普及开来,实现反超。
回顾互联网发展历程,美国掌握了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但真正让互联网生态繁荣的,是微信、淘宝、京东、抖音、美团这些扎根民生的应用。
那么,类似的历史规律,有没有可能也在AI领域上演?
老美在AI芯片和底层架构上占据优势,但真正让AI产生巨大价值的,有没有可能是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应用?
况且,中国在AI领域已经逐步取得优势。
科普达人卓克在科技参考4的一篇文章《2025年AI世界发展报告》里提到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窥见华人在AI领域的强大“统治力”。
这个例子说的是,Meta传出的一份员工向上级投诉的邮件。
员工在抱怨:整个团队除了开会的时候使用英语,会议的间歇期和平时工作的时候,所有员工全程都用中文交流,平时的活动他也参与不进去,这让他们这些团队中不会中文的人非常恼火,感觉自己被排挤在团队之外。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AI研发平台况且如此,其他一些AI巨头,研发环境其实也是大差不差的,就是华人成了主流。
2/3 科技的内驱力
应用场景丰富和广泛,说明什么?说明一个地区科技内驱力足够强。人和地区都是一样,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驱力。
罗永浩在B站的一次访谈节目中,采访影视飓风创始人Tim,有一段对话让小编记忆深刻。
罗永浩问Tim:“你们有没有给员工做AI培训?”
Tim的回答特别直接:“你推不动。就像我说的,愿意坚持学的,你拦都拦不住;不愿意学的,你怎么推都没用,他只会敷衍老板。”
其实就像Tim说的,对AI使用这件事,愿意坚持学的人会特别有热情,不愿意学的人,再怎么培训都没用。
无论AI、智能驾驶,还是其他的新科技,愿意学习、深度使用的人,都是极少数。这也很好理解,新事物预示不确定性大,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确定,厌恶风险。
所以不少人,对新生事物反应就是迟钝,甚至敌视。加上近期,一些新能源品牌汽车事故,引发公众对新技术安全性的担忧。
但各类数据都表明,智能驾驶的事故率,是远低于人类司机,而且汽车使用效率更高,能够较好地解决交通拥挤、停车难等老大难问题,优势非常明确。
3/3 一个反面例子
对于新技术,新应用,不是一禁了之,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规范和调整,既要保证安全,又要保护创新生态。
李南南在得到头条文章《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界何以美好?创新就是答案》举了一个反面例子。
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奇怪的法案。汽车在乡村的时速不能超过6.4公里,在城市不能超过3.2公里。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当时英国有大量的马车夫,他们担心汽车会让马车夫失业。
结果怎么样?这个法案实施了30年,英国的汽车工业几乎停滞不前。而德国、法国、美国的汽车工业却蓬勃发展。等到1895年英国废除这个法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更讽刺的是,马车夫最终还是失业了。因为汽车的优势太明显了。这个做法不仅没有保住就业,还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智能驾驶也类似,已经是一个非常确定的趋势,但短期内必定会带来转型的阵痛。
对手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这是科技竞争一个非常重要的赛道。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参考资料: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
《拟优化政策助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深圳支持车内全无人测试》
《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入选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从罗永浩×影视飓风Tim访谈,分享29岁CEO的四条冷峻观察》
《2025年AI世界发展报告》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世界何以美好?创新就是答案》
· END·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