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请假的职场人:休息是合法的,但羞耻感是默认的

合法请假,为何总是心虚?

大家好,我是高恒,这里是我的一些观点思考。

请假这件事,越来越变得像一场“职场豪赌”。

不是不能请。大多数公司制度里都写着员工拥有年假、病假、事假、婚假……甚至一些公司会在员工手册里强调“尊重员工的生活安排”。但现实是,无论有没有正当理由,无论是不是带薪假期,很多人还是会下意识地想:我现在请假,合适吗?会被误会吗?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请假变得比辞职还难开口,是因为人们害怕“留下痕迹”。哪怕流程通畅、假期充足,只要开口那一刻,气氛就会变得微妙。主管的沉默、同事的眼神、客户的“不放心”,都可能成为压在我们心头的一根弦。有人说,这是“卷出来的文化”,有人觉得,是“怕给别人添麻烦”,但更深层的,是一种“我不该停”的集体羞耻感,休息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自私。

我们和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场人聊了聊他们最近一次的“请假体验”。有的是年假即将清零,却迟迟点不下申请按钮;有的是请假获批了,却在婚礼上接了无数客户电话;也有的明明身体出状况,却被一句“你刚调休过”给堵了回去。

他们并不是被困住的“悲情人物”,而是你我身边最常见的打工人,他们认真努力、对工作负责、讲规矩、讲情绪,却在最该理直气壮的时刻,变得小心翼翼。他们的故事,不夸张,却真实;不极端,却共鸣。

01|假期批了,但我不敢走

林婉: 33岁、广州、连锁零售品牌运营主管

林婉打开内部系统,年假余额显示“3天”,她盯着屏幕,鼠标悬停在“申请”按钮上。又挪开。

她不是不想休,那三天假她盘算了很久,想趁圣诞前避开高峰,去外地住一家带温泉的小民宿,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泡个脚、睡个午觉,给这一年画个温柔的句点。

但项目正在推进,两个城市的门店正在调结构,线上营销同步推进期末冲刺活动。她是部门主管,又是协调桥梁,上面盯着进度,下面盯着表格,一旦缺位,“很多事别人都不知道怎么交底。”她对我说到。

她把假期的想法跟直属领导提了一下,对方没有明确拒绝,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哦,那你请假前记得把那两份对接表再完善下……你要是真走,这几天进度可能得调整一下。”

话音刚落,她就觉得那三天假“已经变味儿了”。是的,她请得下来,但不代表她能走得安心。

那一周,她一边翻民宿,一边翻表格。周四晚上,她打开日历,在请假系统里敲下请假申请,填好理由,点了“保存”。没有提交。

“我不敢赌。”林婉说。她害怕请假之后事情出了差错,被“溯源”回她头上。她更怕的是,即使安排得再完美,等她回来,也许会有人说一句:“她不在那几天,事情很乱。”

身边同事常说她“太负责任”,但她自己明白,责任之外,还有种更微妙的压力,在这个岗位上,想证明自己不可替代,就要时时刻刻在场。即使不在,也得“保持在线”。

最后,三天假她也没请,她打开手机相册,看到她保存已久的那家温泉民宿在价格更贵了,合适的时候都订满了。她笑了一下,语气轻得像没事人,“说到底,这假是给自己的。可工作久了,自己这件事,就不算什么大事了。”

02|请的是假,却像暴露了隐私

高雨:26岁、北京、初创科技公司UI设计师

高雨在一家员工不到30人的科技公司做UI设计。入职时HR曾明确告知:女员工每月享有1天生理假,带薪,不需要提供证明,直接报备主管即可。

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周五,早上起来小腹一阵绞痛,脸色发白,勉强走到地铁站,又转身回了家。她在微信群里向主管请假,写得很小心:“今天不太舒服,请一天生理假,会在家稍作休息。”

对方很快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那一天,她裹着毛毯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着手头未完成的原型图,一边惦记第二天的产品汇报。她没敢完全关掉电脑,中午还是改了两个界面版本发给前端。

本以为这样就过去了,但周一一上班,她就感觉到了办公室的微妙气氛。

行政小姐姐帮她拿快递的时候笑着说:“你身体好多了?听说你那天请了生理假,确实要多注意,别累着。”前排做开发的男同事顺势问了一句:“我们也有这个假吗?要不要我以后也请个心理假?”

话虽不重,但就像石头砸进水里,一圈圈晕开。她感觉脸“嗡”地一下烧了起来,低头敲键盘,直到中午都没再说一句话。

“那种感觉很难形容。”她和我们说到,“你知道他们没恶意,可你会觉得,自己本来只是合法请个假,却好像暴露了身体秘密,还被拿出来讲成茶水间八卦。”

之后几个月,她再也没请过生理假。哪怕那天真的痛得直不起腰,她也咬牙去公司,拎着热水袋在工位上坐到下班。

“不是公司不给,是我不敢要。”她苦笑着说,“生理假这个词,本来是为了照顾女性,但放到现实职场,反而成了我和别人不一样的信号。”

她在年末绩效评估时偷偷打听过,同组另一个女生请过三次生理假,结果最后绩效只给了个“良好”。

“你说那和请假有没有关系?没人会明说,但我心里已经有答案了。”

03|婚假请得光明正大,但我从没真正离开过群

郑琳: 30岁、成都、广告公司客户经理

郑琳是客户那一侧最喜欢的人之一。

她做事细致、反应快、从不敷衍,经常在凌晨还在发文案小修改。即便不是工作日,只要客户一句“能不能帮我再看看”,她也会打开电脑,轻描淡写地回一句“我正好在”。

结婚之前,她做了万全准备。早在两个半月前,她就提交了婚假申请,并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手头项目的阶段性交接。她甚至主动把几个潜在冲突的节点安排好人选顶替,还做了份16页的交接文档。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她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很慢,像是在回忆也像是在辩解。

可就在婚礼前五天,公司合作的一家连锁饮品客户突然临时敲定一个节日营销节点,需要做线下物料加紧上线。而这个项目,她是主力对接人。

主管打来电话,语气委婉但明确:“阿琳我们当然不会打扰你婚礼,但客户那边……你也懂,他认的就是你,其他人他不太信得过。”

她明白,这是“没有明说的需要”。

那天,婚礼在成都郊区办得很热闹。她从头发盘好、妆定完的那一刻起,手机几乎没离过身。她在婚车里确认了一组出图尺寸,在新娘休息间里回了四条语音给代理商;宴席中场,她在后台用手指沾了点粉底,在手机上校了一张活动海报颜色。

晚上回酒店的路上,新郎看着她疲惫的脸,轻声说了一句:“你今天到底是来结婚的,还是在加班的?”

她没回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也不是想讨好谁。”她说,“可你知道在这一行里,客户满意就意味着少出错、少背锅、少被换掉。”

婚礼结束后,她休了婚假剩下的几天,但手机没有静音过。她曾无数次在朋友圈看到别人晒旅行、晒花束、晒甜蜜的度假餐厅,而她晒的是一张和客户的“工作合照”,配文是:“在变成太太的路上,顺便还打了个PPT。”

“我有合法的假,也有准备。但我没有‘彻底离线’的资格。”她说,“你走不走得掉,不取决于请不请得成假,而是别人是否愿意接受‘你真的消失几天’这件事。”

04|调休这件事,看起来是福利,其实是债

李程:28岁、上海、快消品牌培训专员

李程最近刚把手机里常用词替换功能关掉,“抱歉刚看到”会被自动改成“收到谢谢”。

“我发现自己每天讲得最多的不是工作内容,而是道歉和感恩。”

他在一家快消品牌做培训专员,每季度都要跑十几个城市讲课、带新人。日程表常常排得比飞机起落频率还密集,有时早上6点出酒店、晚上10点才回驻地,中午饭就是在高铁站咬几口盒饭。

“这不是谁逼你,是整个节奏在推着你跑。”

2025年年初,他连续出差了23天,从南京到武汉、再到南昌、长沙,每个地方待一两天,讲完课就走,最多的那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做了8场培训。回到上海的那天,他在地铁站晕了一下,靠在墙上喘了两分钟。

他鼓起勇气,申请了2天调休。流程批得很快,主管回复说:“辛苦了,好好休息。”

可“好好休息”的前提,是先做好“安心离开”的准备。

从他发出调休申请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不是“放下手头”的信号,而是“开始另一种工作”的倒计时。他先把所有场地预定和讲义模板打包发出,又做了一份“紧急联络清单”,还录了两个10分钟的远程答疑视频。

“好像你要‘消失两天’,就必须在前一天‘活两倍’。”

而那两天,他并没真的停下来。第一天上午HR突然来电,说有加盟商要临时加一节培训,“想问下你有空线上支援一下吗?”他愣了一下,还是回了句:“可以,给我10分钟我开电脑。”

第二天下午,他坐在咖啡店看书,又接到了供应商的信息,说之前预订的讲义印刷规格有问题。他边打电话边核对PDF文件,直到天黑。

“我不是不愿意配合。”他说,“但这不是调休了,是换个姿势工作。”

更讽刺的是,调休记录系统显示那两天是“非工作状态”,这意味着工时不会计算在内,绩效会不会因为他“支援线上”让领导看在眼里而加分也不好说。

“所以你问我累不累,我说不出来。因为我既没有完全休息,也没有完全工作。”他苦笑着说,“调休在我们公司的文化里,不是奖励,是需要你用多倍精力‘兑换’的‘职场筹码’。”

05|生病不是错,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赵恒:31岁、杭州、数字内容平台策划编辑

赵恒这两年明显感觉身体差了。

原本就有些肠胃问题,自从做了策划编辑后,更是经常因为“内容临时变动”或者“要配合热点”,半夜十二点还在写方案、改标题。最夸张的一次,是他凌晨两点改完内容,早上八点开晨会,坐在会议室里胃痉挛到出冷汗。

他知道自己撑不住了。

八月的一个星期四,他在办公室发起了低烧,整个人昏昏沉沉地写完一个内容脚本,才发现自己连午饭都没吃。下午5点多,他试着向主管发了一条微信:“今天状态很不好,可能需要休息一天,明天请个病假。”

主管是个爽快人,但这次却只回了一句话:“你不是上周刚休完年假吗?”

赵恒盯着那句话看了几秒,突然之间,原本发烧的热感变成了尴尬的冷意。

“他没说不让请。”赵恒回忆那一瞬的感受,“但你能从那句话里听出一种语气:‘你是不是太频繁了?’”

他回复了一句“是的,上次请的是年假”,等了十分钟,收到主管回的一句“那你自己安排一下吧,别影响进度”。

那一天下班,他去了医院,索性检查并无大碍,医生让他多休息,他也松了口气。第二天上午,他戴着口罩照常来到公司,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打开电脑,手里还拿着退烧药。

“我当时脑子已经不清醒了,可能确实太累了,还好检查没问题,所以再扛一天就周六放假了,也能不扣一天工资。”他苦笑了一下,“我只是觉得,如果这时候请假,好像真的在给别人制造麻烦。”

他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年初项目高峰期,他曾因为连续工作20天,在微信群里说“能不能调个休”,结果被另一个项目组成员回了句“你那边现在清闲点吧,调也合理”。

那一刻他就明白了,在职场里,“合理”从来不是制度说了算,而是周围人有没有“情绪”。

“我一直以为,年假是奖励,病假是权利,但其实不是。”赵恒顿了一下,说,“好像它们都变成了一种你必须‘配合气氛’才能使用的‘道德筹码’。”

后来,他身体实在吃不消又去做了全面体检,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一周。他却把报告放进了抽屉,和公司申请改成了“两天半调休+三天远程办公”。

“没人强迫我,是我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他说,“我比谁都怕显得‘不敬业’。”

结语|请假羞耻,不是你能不能请假,而是你敢不敢理直气壮地离开

在这些看起来“不算什么”的请假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制度性阻挠,也不是赤裸裸的刁难,而是更日常、更隐蔽的“软压力”:

流程是通的,但你知道,有些假你不该选在这个时候请。同事没有明说,但你总感觉,自己请假了,就等于把活扔给了别人。领导表面支持,但语气里藏着“那你别出事”的意味。你完全合法合规地离开了,却像做了一件“需要弥补”的事。

真正让人羞耻的,不是请假本身,而是请假之后那种“我是不是不够配合”“我是不是会被贴标签”的自我审查。它不来自制度,而来自一种深植于职场文化中的“在场即忠诚”逻辑。就像许多人会说:“公司不是不给假,是你不敢请。”但没人追问,为什么我们连一次休息,都要“预演”和“心理建设”。

“我没有错,可我还是想道歉”,这是许多打工人请假时的真实心情。

请假羞耻,归根结底,是一种“低安全感文化”的产物。它不是单靠改一条制度、批一个假条就能解决的,而要靠组织内部对信任感、责任边界的重新建立。

它也不只是管理者的问题,更是每个职场人都在共同制造与承受的“沉默共识”。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承认:请假,不是逃避,不是责任感的缺席。它只是每个人应得的松弛,是维持身心与工作长期平衡的必要机制。

当你真的累了、疼了、结婚了、生病了、想躲一躲了,不该是你主动解释自己为什么“配得上”离开;而是这个职场,先有一点“你可以放心不在场”的环境。

请假的自由,从来不只是有没有假,更是你敢不敢安心请假。

(根据要求受访人均为化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