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不知不觉中就摸上了4000点,
在这个节骨眼上,中金却发了一篇关于“低利率背景下,为什么日本居民当年没有存款搬家入市”的文章, 吸足了眼球...
大致意思就是,虽然日本1990-2000年有三波40%以上涨幅的牛市,可最后都跌回去了,
最终居民不仅没有搬家,反而股市配比从12%降低到了8%,搬家计划彻底失败~
中金认为背后核心逻辑,是因为日本当时有三座大山压着
第一是就业的压力,
1、工作太难找,90年代日本房产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大量倒闭,需求萎缩,日本的招聘求职比例从1.44(抢人)暴跌至0.64(没人要),年轻人失业率翻倍,进入著名的“就职冰河期”。
90年代招聘求职比例迅速下滑,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2、工作非常不稳定,“非正规就业”占比开始飙升,大量日本人从“终身雇员”变成了临时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90年代各年龄段人群失业率大幅抬升,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90年代非正式员工和临时工占比增加,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3、工资收入连续下降,当时的实际工资增长也已开始连年转负,
当人们连下个月的薪水都无法保证,他自然就不会去买高风险的股票,只会拼命存钱,
90年代“春斗”工资涨幅下滑明显,日本总工会,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90年代日本实际工资性收入同比下滑,收入信心走弱
第二座大山是养老的焦虑,
日本的老年抚养比在90年代急速飙升,养老金体系压力山大入不敷出,
当一个人极度担心自己的晚年保障时,他就更不会去积极买入股票,而是会做“预防性储蓄”,疯狂购买最安全的存款和保险,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
资料来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三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80-90年代的房产狂欢让无数日本家庭背上了巨额杠杆,随着房价暴跌,资产减少,但债务并没有变少,导致很多“次时代”实际变成负资产,
加上收入减少,这导致日本居民收入/利息飙升,比如2000年之后,房贷月供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4%跳到20%,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以上三点结合下来,大致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一个人的工资在快速下降,而且他的养老金没着落,每个月还要雷打不动掏出一笔钱,去还“越来越不值钱”房子的贷款,
当这个人被债务的枷锁牢牢捆住时,就彻底丧失了投资风险资产的“意愿”和“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 就算有低利率和牛市反弹,也根本敌不过这几座现实的大山,“存款搬家”和“财富效应”也不会真正长期的发生,
当然,中金写这篇文章,自然是想借例分析一下老中面对类似情况如何破局,否则牛市也只能昙花一现罢了~
所以中金也提了嘴解决方向:
一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是加速养老的三支柱体系建设,降低“预防性储蓄”,
三是减轻居民的债务压力。继续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降低存量和新增房贷利息;
四是“稳住房价”,防止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隐形债务负担。让居民从沉重的房贷中“松绑”,他们才有能力和意愿去配置股票。
只能说观点虽然都对,但也只是纸上谈兵,并无甚用,就业,养老,债务,房价,哪个单拎出来都是无解题...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了,
一个是目前在推进的,就是用新产业和新利润链,去支撑庞大的老龄化+债务+就业问题,也即科技共产嘛~
没有的话,就只能用再分配+债务破产出清+汇率下跌的方式洗牌,逼迫老一辈交出财富转移给年轻人,推动经济复苏,
但这个会主动去做么?几乎很难,没人会这么壮士断腕,更别说咱们以稳为主的体系,
而日本靠【汇率大跌+老人财富交接+亚洲产业链回潮】三条,才推出来一个复苏进程,
这也是目前死循环的地方了,
以上俩能搞定一个,那么沉睡资金方可赶到股市,稳住牛下半段,
不能搞定,这个牛市就注定持续不了太久,
所以4000点以上,愿景很好但现实骨感,建议思维里时刻备好风险意识,一旦情绪退潮,守住经济下行期得知不易宝贵的利润。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宏观经济、全球投资的相关知识,欢迎关驻我的gzh:思哲与创富,每日复盘分享最新投资干货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