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科技新周期:指数化拥抱“泛科技”成长

内外宏观环境的共同作用。

股市投资-图虫创意-2069711874945712131.jpeg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呈现“冲高-调整-修复”的节奏,行情受政策预期、AI主题等因素催化,也经历了财政、关税等扰动。

这一市场节奏背后,或是内外宏观环境的共同作用。国内经济在消费提振与偏宽货币支持下保持平稳。海外方面,美联储已开启降息周期,并在10月29日宣布再次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3.75%-4%。基于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也跟随美联储的步伐进行相应利率调整。(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2025.10.30)

历史经验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往往对港股流动性环境构成利好,但需注意各轮周期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观点来源:长江证券,2025.10.17)

在外部流动性环境出现积极变化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通过指数化投资进行一篮子布局,或是较好的策略之一。

在此背景下,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及联接(A类025503,C类025504)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透明的规则化工具,旨在通过跟踪核心科技指数,捕捉港股新经济机遇。

【标的指数深度解析:方法论与结构特征】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该指数旨在从港股通范围内,精准选取市值较大、研发投入强度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公司,其方法论强调“科技主题边界”与“基本面硬约束”的双重结合。

具体来看,该指数首先明确了其投资宇宙,即从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中,聚焦于通信、互联网、医药生物、电子、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与国防等关键科技主题,确保成分股科技属性的纯度。在此基础上,它引入了严格的基本面筛选规则,剔除过去两年营业收入增速连续为负、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的证券,以此提升样本的成长质量与创新动能。为保证各细分领域的代表性,规则同时对各中证二级行业中总市值排名前三的证券予以豁免。在满足上述筛选后,指数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从高到低选取50只样本,采用调整市值加权,并将单一成分权重上限设为10%,每半年定期调整。(资料来源:Wind,中证指数,截至2025.08.31,根据指数公司编制方案,成分股或有所改变,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种“主题+基本面”的双重筛选机制,最终塑造了指数均衡且贴近产业前沿的结构特征。相较于部分在TMT领域高度集中的科技指数,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互联网/计算机、电子/半导体之外,适度提高了智能汽车与医药生物的权重,并覆盖新能源与通信等方向,形成了更均衡的“泛科技”分布。结合年内市场表现,科技主线由AI与互联网向智能汽车、创新药等板块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指数的均衡配置有助于在风格轮动中维持主题暴露的连续性,降低单赛道拥挤可能带来的波动放大效应。从投资角度看,该指数的方法论将“研发强度”和“营收增速”引入筛选,增强了样本的创新成色;而行业代表性豁免与权重上限并存,既保留了龙头的市场影响力,又抑制了单一成分的过度集中,在方法层面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资料来源:Wind,中证指数,恒生指数,截至2025.09.23,其中成分股板块划分口径中,TMT为申万一级行业中的电子、计算机、传媒、通信、社会服务、商贸零售,根据指数公司编制方案,成分股或有所改变,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产业趋势、资金与估值要点】

该指数的结构设计,恰好呼应了当前AI驱动的产业扩散趋势。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持续加速,已形成“投资—应用—收益—再投资”的良性飞轮;国内科技与互联网企业亦加大对AI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关业务占比呈现上行。在AI驱动下,科技投资链条正从应用平台向底层算力、关键器件延伸,并与智能电动、创新药等方向形成多赛道共振。指数对通信、互联网、电子、医药生物、汽车、新能源等环节的广谱覆盖,使其较好地契合了产业演进。(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中银证券,华西证券,2025.08.31)

从历史表现、资金与估值看,港股科技板块或同样值得关注。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下旬,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约58.6%,在同区间领先于多类港股科技主题指数,并在过往多个阶段中体现出一定弹性优势。(数据来源:Wind,均采用港币计价的全收益指数,截至2025.09.23)。

图片1.png▲图示:年初至今四大指数走势比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9.23。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资金面上,2025年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万亿港币,成交占港交所比重已升至约35%,内资边际定价权显著抬升。从资金流向看,创新药方向,南向与部分外资自6月中旬开始共振回流;互联网方向,外资边际流出已有所放缓。(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9.18)

估值方面,以恒生指数股权风险溢价衡量的指标约7.67%,处于近5年较高分位,表明港股整体具备性价比。制度层面,香港优化上市审批并推出“科企专线”,叠加其离岸人民币枢纽功能强化,有望持续吸引全球科技企业,提升市场承接力。(资料来源:Wind,财经网,中国新闻网,新浪财经,香港证监会官网,天风证券,民生证券研究院等,截至2025.09.23)

【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综合上述分析,从组合角度看,科技主题资产或可承担成长弹性,与高股息/价值类资产形成互补,通过纪律化的再平衡来维持目标风险暴露。在当前宏观指标边际变化的框架下,结合月度或季度的再平衡节奏,或有助于在“弱复苏+流动性偏宽”的环境中,捕捉结构性机会的同时,通过价值资产对冲波动。

对于希望以指数化方式参与港股科技主题的投资者而言,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及联接(A类025503,C类025504)所跟踪的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以其明确的主题边界和基本面筛选方法,在“泛科技”维度上提供了均衡的赛道覆盖。在任何投资决策中,理性、长期与分散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原则。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