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会议和中美关税谈判鞋子落地后,国内股市重新进入分化状态,各赛道板块也回归自身的逻辑驱动。
11月3日,A港股大盘震荡收涨,上周重回上涨的创新药板块也继续表现亮眼,其中港股创新药上涨,康方生物涨超6%,信达生物涨超5%,带动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上涨。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年内涨幅91.72%,高度聚焦港股市场优质生物科技公司,覆盖创新药、基因治疗、前沿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龙头,申万二级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合计权重达88.9%,创新药“浓度”极高。
经历今年前三季度强势上涨后,创新药近期一度出现调整,但如今随着一系列利好密集出现,板块又重新迎来向上的驱动力量。
01、重磅利好来了!
消息面上,一年一度的医药集采迎来重磅的揭晓时刻,点燃市场对于医药生物板块的关注热情。
10月30日,2025年国家药品目录调整开始进入第一日的谈判阶段,持续到了11月2日。按照流程,先进行基本医保目录谈判,再进行商保创新药目录价格协商,其中创新药谈判集中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
作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第8次目录调整,此次核心亮点是首次将“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纳入政策框架,实现了从“单一保基本”向“医保+商保”协同支付的关键转型。
据国家医保局8月28日发布,共有535个药品通过形式审查。其中在首次设立的商保创新药目录中,目录外通过形式审查的通用名310个较2024年增长24.5%,对应总申报信息472份、涉及通用名393个,创历年同期新高。
目录外通过形式审查的商保产品共121款,其中79款同时通过基本医保初审,涵盖12款单抗、3款CAR-T疗法、1款ADC及2款中成药。
商保创新药目录是国家医保局首次牵头设立,核心是承接基本医保“保不了、不敢保”的高值创新药——比如单价超百万的CAR-T疗法、罕见病药、ADC药物等。这相当于从制度层面明确,医保管“普惠刚需”,商保管“高端刚需”,有力打破“要么进医保降价,要么自费卖不动”的两难局面。
商保机制核心优势在于,和医保谈判“强制降价换量”不同,商保目录采用“药企+商保+医保局”三方协商定价,这样既保障药企合理利润,也能通过商保支付覆盖高价创新药成本,平衡多方利益。同时因为“不计入药占比、不纳入DRG/DIP付费、不参与集采替代监测”的政策支持,直接解决医院因控费压力不愿引进高价创新药的核心痛点,加速产品临床落地。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商保创新药目录落地后,企业可以同时申请医保、商保,相当于多出来一个大买家,无疑能让企业的高值创新药在打开国内市场方面得了到关键性的突破,将为药企增加第二收入来源。
比如信达生物的玛士度肽(糖尿病+减肥双适应症)是高价处方药,未进医保,若纳入商保,单产品就可能带来数十亿级收入增量。
而根据预测,2024年商保对创新药的支付规模仅124亿元,占比不足8%;但到2035年这一占比将飙升至44%,对应市场规模4400亿元,相当于当前规模的35倍。
这无疑是极为可观的新增量。
其中,对于拥有被寄予厚望的重点品种的核心创新企业,也将更加得到市场的关注。
比如近期涨幅明显的三生系药企:
三生制药的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已和辉瑞合作启动全球三期临床试验,属于临床价值高、定价高的创新品种,完全契合商保目录定位;三生国健的单抗类肿瘤药、自身免疫病药物,此前因价格问题未完全打开市场,商保渠道将成为重要增量。

开源证券研报表示,当前纳入医保+商保的创新药大多处于放量初期,随着医保支持创新药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我们认为纳入目录的创新药收入有望快速提升患者有望持续受益,同时相关创新药企也随之迎来弹性增长。
02、更多利好持续催化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板块持续迎来大爆发,最核心的驱动在于中国的创新药出海迎来历史性的重大里程碑进展——很多创新药企都超预期构建出了各自的全球商业化闭环。
截至2025年前10个月,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554亿美元,其中单笔10亿美元以上交易就超过20笔,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其中,启光德健130亿美元交易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单笔纪录,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而这样的趋势,目前依旧没有任何放缓的迹象。
根据公开信息,2025年10月以来国内药企BD合作至少有6起,合计涉及金额高达近150亿美元,重点包括: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10月22日,信达生物宣布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交易涉及两款后期在研疗法IBI363及IBI343,以及一款早期研发项目IBI3001的选择权。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还有权获得合计最高可达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合计最高可达114亿美元。
翰森制药与罗氏:10月17日,翰森制药公告称与罗氏就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翰森制药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交易潜在总额高达15.3亿美元。
普瑞金与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10月16日,普瑞金宣布与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达成合作,将一款体内原位CAR-T编辑疗法全球权益授权给Kite,Kite需支付1.20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5.20亿美元里程碑款,交易总额高达16.4亿美元。
正是有了这些大量BD案例的积极刺激,持续强化了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的信心。
此外,近期创新药企的陆续披露的三季报业绩也是重要利好刺激因素。
信达生物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总收入超33亿元,同比保持约40%的强劲增长,超预期。主要得益于信迪利单抗等核心产品稳健增长,收入贡献显著扩大。
凯莱英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30亿元,同比增长 11.82%,其中新兴业务(多肽、寡核苷酸、ADC等)收入同比大增 71.87%,化学大分子业务收入增长超1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8.00亿元,同比增长12.66%。
君实生物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2.06%,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在国内市场的持续放量,销售收入达14.95亿元,同比增长约40%。
荣昌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20 亿元,同比增长 42.27%,尽管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收窄至-5.51亿元,同比减亏 48.6%,主要得益于注射用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商业化能力显著提升。
据券商梳理,创新药板块的25Q3整体板块均增长显著,多个创新药获批上市贡献增量,营收同比增速加快,预计26年获批创新药/进医保品种数量预计会进一步增加,营收和利润有望预计继续高增长,26年有望靠销售收入板块实现扭亏为盈。
03、港股创新药强势吸金
根据最新披露的2025年基金三季报,所有全部基金对 Biotech 创新药的重仓持仓占对医药行业重仓持仓的比重为27.53%,环比增加2.61pp,反映出机构对于创新药板块仍保持高度热情。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近10日获资金净买入合计超10亿元,年内资金净流入超92.18亿元,最新规模达234.68亿元,年内日均成交额52.82亿元,规模、流动性均居全市场港股医药类ETF第一。
资金之所以重新关注创新药板块,除了押注医保谈判,以及关注创新药企BD持续超预期强势发展等利好支持外,也与板块近期的波动有关。
今年1-7月,创新药板块迎来持续大涨,随后步入调整,截止10月底已经持续调整约3个月,其中不少创新药个股相较高位已经调整30%-40%。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创新药商业化的强劲增长态势完全没有停止,甚至不断迎来重大利好催化,加上如今开启商保创新药目录,进一步打开国内消费市场,让整个商业闭环都不断得到政策支持和完善,更加奠定未来的增长前景。
所以,才有了每当板块回调到一定幅度,就会有资金重新入场或增持的现象,因为资金笃定这个行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那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才把握住这个赛道的未来成长?
回顾创新药产业链个股的分化表现,可以清楚发现——越是手中掌握有大市场潜力管线或已拿到大BD订单的药企,其市值涨幅就越大且持续表现强势。重点代表如信达生物,三生制药、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
原理上看,重点盯住这些细分领域龙头是更高效的选择。
但问题是,创新药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而且对于国内外政策的变化较为敏感,导致个股的波动会很大,加上细分领域众多,个人想要去试图挖掘潜力股的难度很大,成功概率也很难说。
所以通过借道相关ETF基金布局这些专业赛道的投资机会,是更为实际可行的策略。
事实上,有些ETF基金确实很好做到了对创新药头部药企的跟踪覆盖。比如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联接A/C类019670/019671),高度聚焦港股市场优质生物科技公司,覆盖创新药、基因治疗、前沿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龙头,申万二级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合计权重达88.9%,创新药“浓度”极高,成份股包含了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核心的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

同时,该ETF还支持T+0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配置工具。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