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新消费财研社
全球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迎来26年发展史上最重要转折点。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此次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不计现金与债务)。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部分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以上的授权经营收益。
130亿美元的总价值相当于星巴克全球总市值(920亿美元)的14.1%,凸显中国市场的战略权重。据悉,合资企业将以上海为总部,接管目前8011家门店,并剑指20000家门店的长远目标。
门店数跌出前三
星巴克“卖股”求生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强调,26年来,星巴克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博裕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这场交易预计将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完成,但还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星巴克中国卖身博裕背后,这家深耕中国26年的咖啡品牌正面临双重挤压。高端市场遭遇Manner、Seesaw等本土品牌分流,下沉市场又被瑞幸等平价品牌甩开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瑞幸以27152家门店居首,幸运咖达9000家,星巴克8011家的规模已跌出行业前三。尽管其2025年净增415家门店,但对比瑞幸单月千店的扩张速度,差距显著。
凭借“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瑞幸成功吸引了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群体。2024年,瑞幸咖啡中国市场销售总额达344.75亿元,超过星巴克中国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在产品层面,星巴克在2024财年虽通过茉莉拿铁等茶咖实现即饮业务双位数增长,但数字化转型仍显滞后。据公开报道,直到2025年9月,其深圳创新科技中心(SITC)才完成640家门店电子菜单升级,而AI助理等工具尚未全面落地。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股权出售的关键时期,星巴克中国的业绩表现呈现出向好态势。
根据其10月30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星巴克中国市场营业收入连续第四个季度增长,达到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2025全财年收入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在销售端,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9%。
这一增长势头得益于非咖饮品创新与价格调整带来的需求增长。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全国1091个县级城市开出了8011家门店。2025财年全年净新增门店达415家,下沉市场门店在整体中的占比从2024年末的17%升至35%。
为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在今年调整了经营策略。2025年7月,星巴克罕见地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策略,推进菜单本土化,并更新营销策略。
同时,星巴克加速布局低线市场,将其作为扩张的核心战场。为适应下沉市场,星巴克中国还调整了门店模型,采用“小而美”的轻量化模型,单店面积从传统大店的200㎡压缩至80㎡—120㎡。
从“金拱门”到“星博裕”:
外资餐饮本土化进入2.0时代
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及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创立。同时,博裕也是一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全球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博裕投资能拿下星巴克并非偶然入局。这家管理规模超345亿元的本土资管巨头,在消费领域积累了不少标杆案例——从操盘阿里巴巴股份回购,到控股北京SKP,再到投资蜜雪冰城、华润饮料,其对本土消费趋势的把握已被验证。
博裕合伙人黄宇铮强调:“我们看到了本土化创新的巨大机遇”,暗示将推动星巴克加速区域化产品研发与下沉渠道渗透。
值得关注的是,博裕历史年化收益率超25%,远超亚洲行业平均水平,其资本运作能力或将为星巴克的门店扩张提供资金支撑。与此同时,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华福证券大消费首席分析师刘畅分析,目前国内市场咖啡饮品竞争激烈,星巴克找到资本方合作后,接下来的方向应该是加速推动本土化发展,有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两位前辈的丰富经验可以学习。
星巴克的独特性在于“品牌授权 + 股权让渡”的双重绑定:既保留知识产权与品质标准,又将运营决策权交给本土资本。而这种模式的风险与机遇并存:
机遇在于,博裕可借助其物流、零售资源,加速星巴克在三四线城市的供应链布局;SITC的数字化成果也有望通过博裕的本地资源快速复制。
风险在于,星巴克一直以来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下沉市场需求的平衡难度不小。蜜雪冰城的低价逻辑显然不适用于星巴克,博裕需探索“高端化本土化”路径。
事实上,星巴克此次股权变更并非外资品牌在华本土化的首例。近年来,多家外资消费品牌通过出售部分中国业务股权,交由中国资本“打理”,以进一步加码本土化。
2017年8月,麦当劳中国完成股权转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推动业务发展,正式步入“金拱门”时代。中信资本联合体成为控股股东后,麦当劳中国成为全球麦当劳门店数量第二多的市场。
2016年,百胜中国分拆独立上市前,引入了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两家中国股东。截至2025年11月初,仅主品牌肯德基就有超过12000家门店。
2025年2月,汉堡王品牌母公司RBI宣布完成对汉堡王中国的近100%控股,并正在物色新的本地合作伙伴来投资和运营汉堡王中国。
纵观麦当劳中国变身“金拱门”后,门店数量从2000家增至近8000家。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拥有8011家门店,计划拓展至20000家。这一扩张计划预示着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星巴克中国此次“易主”,或成为其在中国市场新一轮增长的起点。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