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82年的纯正鸡汤,今天看到一张图,说的是历史上美国工人购买单位标普指数所需要的工作小时数变化趋势,
自1973年以来,普通人想要购买标普500的时长越来越长了,从以前工作30个小时,到现在逐渐增长到181个小时,
这说明虽然通胀效应下工资持续增长,但工资增长的速度远不如以科技技术为代表的标普500增长来的快,
然后我算了下黄金,发现也是一样,从以前工作30小时左右就可以买入1盎司黄金,到现在需要工作110小时,
虽然人去买肉啊,蔬菜,汽车啊,工资购买力确实越来越强,但面对一些核心资产,购买力却越来越薄弱。
这六十年的大趋势,说明了一些浅显的道理,
在科技集中带来的盆富差距不断分化的现状下,年轻时候攒钱投到核心资产,等退休时可以享受等效三到五倍的产出,
也即年轻人的正确姿势,是早期没有资本的时候,用劳动力/时间去换取足额资本,后期资本增值才会轻松覆盖劳动力的价值。
这里我算了一下,假设一个人初始本金是0,每年资产投资收益为8%/年,工资增长为5%/年,初始工资为6万一年,每年把工资20%拿出来储蓄,那么第多少年时它的资产每年收益会超过他的工资,
计算结果为第38年,也就是一个人20岁参加工作的话,在不考虑原始积累和社保,58岁临近退休之前就可以攒到超过工资被动收入的一笔钱,
如果我们假设初始本金不是0,而是父母给了30万,那这个时间会提早到第16年,
这预示另一个道理,富人的初始财富在时间复利下,普通人可能永远也追不上,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越早启动越好,和自己的时间赛跑。
总结一句就是,
“人生的上半场,是用人力资本追逐金融资本;人生的下半场,是用金融资本滋养人力。”
那估计有人会好奇,是不是所有人都在这么干,就都能财富自由,这岂不是违背逻辑?
并不是,首先现在很多不喜欢储蓄的,赚多少花多少的欧美人,早就认清了现实,及时行乐,选择躺平,
其次很多人则是像90年代的一些日本人一样,只把钱存在银行或者还贷款,从不承担风险,自然也就错过了机会。
这就是人各有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认知,或者愿意牺牲现有幸福度,去追求所谓的“财富自由”,
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通过工作中规中矩的积攒收入,有人通过做生意线性爆发,一下搞到了第一桶金,直接就启动财务自由模式了,
这种现象在各个风口期都有,最近的就是这些年的抖Y,只是现在国内的渠道也在不断收窄,
大家身边或许没有这种靠投资理财实现自由圈子,原因是“渡边太太”终归只能是一小部分人,
但真理确实只存在少数人手里,享受被动复利的人,和不会理财的人,拉长看终是云泥之别。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