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已过!
光伏产业,特别是其上游的多晶硅环节,正在经历一场关键性的转折。
一、多晶硅产量骤降,行业自律成效显著
光伏产业链的“内卷”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上游多晶硅环节的产能过剩。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无序扩张的局面正在得到有效遏制。近期的数据显示,多晶硅月产量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预示着行业供需关系的修复已迈出关键一步。
从全年数据来看,今年1-5月,多晶硅月产量保持相对平稳,尽管市场已有过剩迹象,但惯性使然;进入6-7月,产量出现小幅上涨,这或许是部分企业在感受到市场压力前的最后一波冲刺;8-10月,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出此前产能扩张的释放。
但到了11月,预期产量首次出现了显著下降,这无疑是一个关键的信号!
此次产量下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四川和云南两地作为我国多晶硅生产的重要基地,其生产高度依赖当地丰富的水电资源。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水电供应受到影响,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高耗能的多晶硅生产,形成了自然的产能“减法”。但这并非全部,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是行业自律带来的显著成效。
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压力下,企业意识到恶性竞争的不可持续性,开始主动调整生产节奏,以期恢复市场理性。
二、反内卷政策初显成效,Q3业绩大幅改善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多晶硅价格的强势反弹,并直接反映在相关企业的业绩改善上。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在10月2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多晶硅N型复投料的成交均价已经达到5.32万元/吨,N型颗粒硅的成交均价也达到5.05万元/吨。这两个数据与6月底的低点相比,多晶硅价格涨幅已经超过50% 。
价格回暖的效果立竿见影。此前深陷亏损泥沼的多家硅料企业,其三季度业绩出现了大幅改善,甚至实现扭亏为盈。
例如,行业龙头通威股份,从二季度高达23.6亿元的巨额亏损,大幅减亏至三季度亏损3.1亿元;另一家重要企业大全能源,更是从二季度亏损5.9亿元,成功实现三季度盈利0.73亿元。它们是行业“止血回暖”的真实写照。
这意味着,过去几个月我们所看到的行业底部特征,正在被逐渐夯实。
三、政策持续加码,17巨头联手稳定未来
如果说此前的产量下降和价格反弹是行业自发调整的体现,那么未来的“反内卷”则将得到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协同。
近期,我们看到了一个重磅消息,预示着光伏产业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和稳定。
在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透露了一个爆炸性信息:17家光伏龙头企业已基本签署协议,预计将在年内组建联合体。这17家企业,几乎囊括了光伏产业链从多晶硅到组件的绝大多数头部玩家,它们的联手,无疑将成为稳定市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有序、竞争更加良性的光伏市场,企业将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上,而非无休止的价格战。
从短期来看,尽管多晶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但我们预计,在强大的政策预期和行业自律下,市场将维持弱势平稳运行,价格有望在现有基础上保持稳定,甚至继续小幅抬升。
而从长期维度看,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特别是收储方案等有序推进,将为行业价格提供有力的支撑和缓冲,有望促使全行业的价格回归到一个合理且有利可图的“理性位置”,最终实现光伏全产业链的整体好转。
概念股梳理:
在这一轮由“反内卷”推动的光伏新周期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主产业链龙头企业,它们有望受益于行业格局的优化和盈利能力的修复:
多晶硅及硅片环节:
通威股份 :硅料龙头,一体化优势显著,受益于硅料价格回暖。
协鑫科技:颗粒硅龙头,成本优势明显。
大全能源 :优质硅料生产商,三季度业绩已实现扭亏。
TCL中环:硅片龙头,积极布局大尺寸N型硅片。
隆基绿能:垂直一体化龙头,硅片及组件业务具有全球竞争力。
弘元绿能:弹性大(已率先盈利)
电池及组件环节:
晶科能源:全球领先的组件供应商,N型TOPCon技术领先。
天合光能:组件及储能一体化布局,海外市场表现强劲。
晶澳科技:组件出货量稳居前列,垂直一体化优势突出。
阿特斯:全球知名组件及项目开发商。
爱旭股份:高效电池片龙头,专注于BC技术研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