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关注雷军的300亿研发投入,却少有人探究其背后的“混淆视听”。
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雷军再次表示:2025年将在研发上投入超300亿元,并称过去5年计划研发投入1000亿元,实际(含2025年预计的300亿)研发投入达1050亿元。
意思是,小米在研发上不遗余力,实现了超额的投入。
(图片源自: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直播回放的视频截图)
但需注意的是,无论是这计划的300亿,还是累计的1050亿,所指的并不是用于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而是整个小米集团的研发投入。
在一个高规格的汽车行业论坛上,当雷军正在炫耀小米汽车是如何受人欢迎时,模棱两可地插入一组小米集团的经营数据,用以衬托小米汽车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这种事儿,也就只有雷军能做得到。
但凡换个人这么讲,保不准台下就会有臭鞋扔过来。
1、汽车业务会分得多少?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一部分业务,即便是有雷军“赌身家”的背书,那也只能说是对汽车业务的重视,而不是为汽车业务可以倾其所有。
小米集团2024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约3659.06亿元,相比于2023年净增加了949.36亿元,同比增长35.04%。
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约1917.59亿元,占总营收的52.41%;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约1041.04亿元,占总营收的28.45%。累计为小米集团贡献了超80%的营收,同比增速也是高达24.54%。
而作为小米集团新增长点的汽车业务,2024年贡献了327.54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8.95%。
故而,雷军必定不会轻易压缩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研发投入,毕竟这才是小米集团的“大后方”。
汽车业务可以激进,但这两块业务必须得稳住。
造车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有大资金的投入,更是小米集团新的增长点。况且,小米汽车上市第一年就得到了超预期的成绩,也大大激发了内部对汽车业务的信心,加大研发投入这是必然。
可以肯定的是,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这300亿肯定不能按照营收占比来同等分配。
但要说这300亿元的研发,最终会有多少用在汽车业务上,可就不好说了。小米没公开,我们也不能胡乱地瞎猜。
如果以2021年雷军官宣造车为时间节点,似乎可以看到小米集团在研发上的明显态度。
2021年之前,小米集团的总营收从2015年的668.1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58.66亿元。对应的研发开支占比,从2015年的2.26%增加至2020年的3.76%,平均每年约3.34%的营收用于研发投入。
2021年后,小米集团的研发占比从2021年的4.01%直线拉伸至2023年的7.05%。小米造车的这四年里,平均每年5.81%的营收用于研发投入。
对比前六年和近四年业务经营来看,小米集团最大的变化是,多了一个汽车业务,其次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在大家电上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关停项目。
也就是说,在面向未来的业务发展上,小米集团将保持原有的研发投入节奏,加大了在智能汽车和以大家电为代表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上的投入。
故而,以前六年的研发开支作为增长的参考依据,对应造车这四年似乎很容易发现,大概每年有30%的研发投入用在“新增业务”上。
更何况,雷军在2024年10月和2025年2月的两次发布会上都有提到,2025年预计的300亿元研发投入,会有四分之一用于AI领域。
也就是说,这300亿元研发投入,已经有75亿元被提前“锁定”了。
如果非得说用于汽车的研发投入要有多高,那就必须得压缩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研发,或已经确定了的AI领域。
因为这300亿元研发投入是一个总量定数,若要增加某一方的投入,必然会减缓另一方的投入。
可见,这2025年的300亿元研发投入,用于汽车业务是很有限的。雷军偷换概念的300亿或1050亿,听听就好,可千万别当真。
等“小机灵”被戳穿,再出来“辟个谣”,又是一个热搜。
2、研发强度有多高?
在雷军造车的这四年里,小米集团的累计研发投入约723.44亿元,占总营收的5.81%。
如果将造车后是30%增量研发投入全算在汽车业务上,近四年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或将能分到217亿元。2024年用于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将有72亿元,2025年的300亿元研发可以分到90亿元。
对比之下,2024年蔚来的研发投入有130.37亿元,理想有110亿元,极氪有97亿元……小米汽车“分得”的72亿元虽然并不少,但也说不上有多高,毕竟小米集团的营收规模都摆在了这里。
而从研发投入占比来看,蔚来有19.83%,小鹏有15.80%,极氪有12.80%,均远高于小米集团的6.57%。即便是曾经炮轰车企搞研发的理想也有7.66%。
可以见得,研发投入并不是值得雷军炫耀,雷军之所以反复地强调研发投入。显然是想借助造车的成绩,来改变外界对小米品牌“重营销,轻研发”的刻板印象。
在各种场合厚着脸皮谈研发的雷军,也正是“极度自信者的自卑之处”。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小米集团近些年的财务数据,似乎更能看到雷军在研发上“自卑”的一面。
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集团的研发开支约240.51亿元,相比于上年净增加49.53亿元,同比增长25.93%;而销售及推广开支约253.9亿元,相比于上年净增加61.63亿元,同比增长32.05%。
同期,研发投入占比约6.57%,相比于上年减少了0.48个百分点,销售及推广开支占比约6.94%,相比于上年减少了0.16个百分点。
无论是看具体的研发金额,还是看研发占比,以及潜在的趋势变化,小米集团的营销及推广都显得比研发更为重要。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2024年的表象,过去十多年,似乎一直如此。
整理小米集团2015年到2024年财务数据会发现:在过去十年里,小米集团累计用于研发的投入约1016.36亿元,平均每年约4.79%的营收用于研发上。同期,累计的营销及推广开支达1299.98亿元,平均每年6.13%的营收用于营销推广上。
简单推算发现,在这十年里,小米集团用于营销及推广的开支比研发多了约283.62亿元,平均每年用于营销推广上的开支要比研发多出28.36亿元。
造车只能说这个汽车行业需要搞研发,而不是企业想搞研发。
如果说是小米集团重视了研发,在2021年决定造车之前,就已经行动起来了,而不是说要等到造车之后才加大研发的投入。
主动搞研发和被迫搞研发,这是两个概念。
不得不承认,雷军带着小米杀入汽车是很成功的,首款车型SU7也是取得了超预期的成绩。
不否认小米造车在商业上取得成就,但不要夸大或神话背后的成功。
用技术研发取得的成绩,和靠流量整活获得的认可,这是两个不同的商业逻辑。
3、结语
站在汽车论坛的主讲席上,用集团母公司的财务数字去讲述跨界的汽车板块业务,用以强化在汽车业务。
如此混淆视听制造热度,这不是雷军的愚,而是有意的坏。
这正是雷军的“鸡贼”之处,也是小米营销上一贯的老套路。
即:用流量反复提及一个事儿,制造一个博人眼球的“标签”,长期厚脸皮地往复下去,直到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刻板印象。
如过去的:“极致性价比”“只赚5%的利润”“贵得有理”“超越保时捷”……以及今天是“加大研发投入”都是如此。
关键,他这么说,你还不好去反驳他。毕竟他说得也对,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背后的“阴险”与“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