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平权”被质疑及开盒,我的一点看法

很多事情,一查都有问题,关键看查不查。

刚刚过去的周末,著名财经自媒体“信息平权”被另一家财经自媒体“源深路炒家”质疑并开盒了(详情可见本公众号次条转发的内容)。唇枪舌剑持续了两天,今天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正规媒体、财联社旗下的蓝鲸新闻发布了《每天有上万人靠“信息平权”炒股》一文,全面审视了“信息平权”的商业模式和潜在法律风险。走到这一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其他正规媒体或许也会跟进报道。至于会不会引发监管部门的介入,目前还不清楚。

其实我也曾经是“信息平权”公众号的读者。从2023年底到2024年三季度,该公众号提供的很多投资观点,虽然绝大部分是来自外资投行研究报告(甚至外网社交媒体讨论)的二手转译,但总体上还是有信息量的。正好遇到美股人工智能大牛市,算力概念股集体飞天,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英伟达、台积电和博通才关注了它。公允地说,在转译和整理投行研究观点方面,“信息平权”还是有一定专业性的,而且更新频率很快,所以我身边的不少专业人士也关注了。

问题出在2024年四季度,我发现“信息平权”的研究重点日益从美股转向了A股,大张旗鼓地讨论“国产替代”,以及“字节跳动全面平推AI产业”。上述观点基本是原创的,信息来源不太清晰,逻辑往往似是而非。例如,就字节跳动是否要“全面平推AI产业”的问题,我咨询过好几个在字节跳动工作的朋友,对方给我提供的信息均与“信息平权”宣称的不符。差不多同一时间点,我的诸多朋友表示,该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国产芯片、服务器、ASIC等产业的信息,与他们在业内掌握的情况完全不符,其中不少人因此而取消关注。

为什么?说白了,还不是为了推股票。国产替代也好,字节跳动产业链也好,都是A股市场的热门话题。而众所周知,A股市场对基本面研究深度的要求远不及美股,对概念、消息的敏感性则远过之。今年年初,DeepSeek引发行业热议之时,恰好也是A股相关板块群魔乱舞之时——要跟这些妖怪共舞,就得放弃专业性,转而拥抱投机性。我认为,“信息平权”内容质量在过去半年的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研究方向转移:从研究美股转向研究A股,投机性大幅攀升、时间轴大幅缩短,研究质量怎么可能不下降呢?

蓝鲸新闻对“信息平权”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盗用外资投行研究报告卖钱”一事上。其实仔细想一想,这只是冰山一角。不管是“信息平权”,还是其他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财经自媒体,往往都面临着下面几桩“原罪”,只看主管部门查不查而已:

  1. 在没有投资咨询执照的情况下直接提供投资建议,本身就是违法。
  2. 搞大规模社群,扩散消息、击鼓传花,有操纵证券市场的嫌疑。
  3. 乱传各种“小作文”,如果是真的,则构成内幕交易;如果是假的,则构成扰乱市场。
  4. 把其他机构的研究报告等内容拿来打水印卖钱,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

先说第一条。根据我国法律,没有投资咨询执照的机构或个人,是不能提供投资建议的。当然,“提供投资建议”是一个很狭窄的概念,大家随口讨论几句股票、写几篇关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恐怕还到不了“投资建议”的量级。但是,在付费的知识星球或微信群里,主动、明确、多次提出对具体个股的看法,并且鼓励或怂恿他人跟着操作,毫无疑问就是“提供投资建议”——如果这都不算,还有什么算呢?

附带说一句,哪怕是持有投资咨询执照的个人,也必须在持牌机构的管理下,以合法合规、符合公司章程的形式提供投资建议。所以最近几年,券商持牌分析师开微信群、在线上传播观点的行为,也被管得很严了。所以无论你持不持牌,收费荐股本身就是个高压线,谁也不敢说合法。

再说第二条。“操纵证券市场”是我国最严重的资本市场罪名之一,而通过操纵舆论来操纵市场,无疑是一种比较高明的手段。现在社交网络那么发达,到处都是500人的“投资者群”,有些财经类社群的总人数高达上万人,确实吼一嗓子也能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了。这几年,券商分析师的客户群里都有合规人员驻点蹲守,目的就是要杜绝一切“操纵证券市场”的嫌疑;而财经自媒体就远没有这么谨慎了。据说,在“源深路炒家”开盒“信息平权”之后,后者马上解散了一个500人的微信群,可见后者还是懂法的。

接着说第三条。“小作文”满天飞,构成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奇景。那么“小作文”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传统的卖方分析师只贡献了一小部分,因为卖方需要知名度,留一个不署名的“小作文”,功劳记不到自己账上,意义不大。买方尤其是游资贡献了一部分,剩下的很多是直接产自社交媒体。其实,不管来源是哪里,“小作文”的传播都离不开各种财经社群(不论免费还是付费)。众口铄金、三人成虎,任何传闻经过几个500人的微信群发酵,都会变得像模像样,足以引发一定的关注。

“小作文”本身的真假并不重要,反正都违法:假的小作文,构成了干扰证券市场;真的小作文,则有传播内幕消息的嫌疑。其实主管部门一直想管,无奈千头万绪,管不过来,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至于第四条,是最容易定性的,反而最不严重。严格地说,一切券商研究报告都是该机构的无形资产,必须征得该机构的同意才能传播。国内券商管得松,外资管得严,但不管严还是松,拿来打上自己的水印卖钱肯定是违法的。最近两年美股很火,把外资的美股研究报告打包出售竟然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许多财经社群的主要付费点就在这里。不过这件事情,撑死了是违法而非犯罪,而且需要当事机构出面维权,难度比较大。目前媒体聚焦于这一条报道,仅仅是因为这一条最无争议,而且构成了“信息平权”的主要收费方式。

我想再强调一遍:“信息平权”不是唯一一个面临上述四桩问题的财经自媒体,只是发展太快、影响力较大,被抓典型了而已。如果不是最近半年重心日益从美股转向A股,“信息平权”不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当然恐怕也赚不到这么多的钱。

其实,早在2021年,主管部门对直接涉及股市的财经自媒体,就进行过一轮整顿:直接荐股被严禁,付费社群被打击过一波,自媒体主理人被要求出示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成绩,等等等等。然而,那一波打击的主要是面向A股市场的财经社群。这也很好理解,主管部门最关心的肯定是我们自己国家的资本市场秩序。至于美股等海外市场,本身在国内的影响面有限,管得也就比较松。这就为以“信息平权”为代表的一批财经社群从研究美股起家埋下了伏笔。

人算不如天算,最近三年,恰好是A股行情不大、美股高歌猛进的时期,美股不但新生事物多、题材出现快,而且确实让很多人赚到了真金白银。尤其是2023年以来,随着美股“七巨头”市值屡创新高,研究美股成为了中文社交媒体的一门显学。而相关自媒体在做大之后,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拓展业务范围:美股和A股有很多相同的产业链,甚至投资者的重叠度都越来越大。虽然A股大部分时间表现平平,但架不住有几亿投资者、上万家国内机构,市场空间还是相当诱人的。试想一下,一个500人的付费大群里面,既能聊英伟达,还能聊寒武纪,顺便还能聊聊中芯国际,那岂不比一天到晚传播外资投行报告更“性感”吗?

因此,“信息平权”的1万多付费社群成员,绝大部分恐怕都不是只为看英伟达和台积电而来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去年四季度它开始鼓吹“国产替代”以及“字节跳动全面平推”的时候,可能就是付费人数增长最快的时候?就连一批国内券商电子行业首席都加入了,可见“美股+A股”协同效应的强大!这是一把双刃剑,既然你讨论A股话题多了,由此带来的风险,自然也得由你承担。

还是那句老话:很多事情,一查都有问题,关键看查不查。查的话,也有很多种查法,例如全面深度的查,以及抓典型的查。这件事情会不会引发更多后续,乃至成为新一轮对财经社群、对“小作文”整治的开始,我们拭目以待。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