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急了!央地组合打出 “四板斧”,剑指关键命脉

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3日完成工商登记,2亿元注册资本背后,是央企中国物流集团55%与重庆物流集团45%的股权咬合。

当外界将目光投向东风与长安扑朔迷离的重组传闻时,4月重庆国企与央企战略合作再掀新波澜。

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3日完成工商登记,2亿元注册资本背后,是央企中国物流集团55%与重庆物流集团45%的股权咬合。

这场央地联谊既为西部产业转移搭建物流动脉,更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起一道战略屏障。

与此同时,另一场技术攻坚在重庆落地生根。1日,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在两江新区揭牌,由央企国机集团与重庆川仪股份强强联合。

前者以央企的国家级研发资源为“弹药库”,后者以地方国企的精密制造能力为“生产线”,直指中国高端工业仪表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突破欧美对精密设备的封锁。

四式破局!重庆央地合作重构区域版图

近年来,重庆国企与央企以资本股权为纽带的战略联姻,正以破局之势重构区域经济版图。

从国药集团接过太极集团控股权那刻起,重庆这座西部重镇的棋盘上就不断落下重量级棋子:

重庆钢铁依托宝武集团,融入钢铁行业全国性布局。通用技术集团把重药控股纳入国家医药战略储备体系。华润集团与重庆国资共同注入资金80亿,参与重庆能源集团破产重整,打造能源保供新体系。

而今,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的相继诞生,一套央国企合作组合拳已隐现轮廓。

根据重庆地方国企与央企重组案例的整合模式、控制权变化等,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央企直接并购或绝对控股

核心特征:地方国企整体划转或通过股权交易成为央企全资/控股子公司,实现控制权转移。

这类案例的代表企业包括太极集团、重庆钢铁、重药控股。

太极集团是一家位于重庆涪陵的知名中药制药企业。2010年前后,由于对发展形势战略误判等原因,公司出现盲目投资、粗放经营、产品迭代滞后等问题,开始陷入经营持续亏损、市场逐渐萎缩的困境,亟需外部资本注入。

2019年,太极集团启动重组改革,于20214月与央企国药集团实现央地国企混改,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跟太极集团纳入央企体系类似,重庆钢铁2011年起因产能过剩、管理等问题深陷债务泥潭,濒临破产清算和退市边缘,地方财政不堪重负。2017年通过司法重整恢复盈利能力,但仍需央企资源的支持。

202012月,央企宝武集团取得对重庆钢铁的单独控制权。重钢借此融入全国钢铁产业布局。

重药控股曾是重庆化医控股集团核心成员,服务于医药全产业链,面临利润率低、债务压力等问题。纳入央企后,可通过央企资源加速内生增长。

20242月,重庆市与通用技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重药控股纳入央企铺路。20251月,重药控股正式加入通用技术集团。

二是央地合资混改模式

核心特征:央企与地方国资共同注资重组地方国企母公司,央企控股主导,地方保留参股,兼顾区域经济诉求与央企战略布局。

典型案例是重庆能源集团破产重整,涉及既有资产与债务重组。

重庆能源是重庆市最大的国有能源企业,曾控股上市公司“重庆燃气”。

2021年重庆市为淘汰落后产能,要求关闭重庆能源集团旗下14家煤矿,涉及产能1150万吨/年,直接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债务无力偿还(2020年末负债率达到72.56%),最终于20224申请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中,华润集团下属企业与重庆国企共同注资80亿元,(其中华润60亿元),打造央地合资的能源平台,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供应保障。最终华润电力间接持股38.25%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实际控制该集团。

同时,重庆能源持有的全部重庆燃气股份完成以股抵债,华润燃气“被迫”获得控制权。

三是央企专业化整合地方细分龙头

核心特征:央企基于主业需求,吸收地方龙头,组建专业化子集团,强化细分领域竞争力,涉及股权变更和资源整合。

典型案例是,央企国机集团通过获得国内仪器仪表龙头——川仪股份的控制权,成立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强化单一领域的竞争力,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

四是央地战略协同整合

核心特征:双方以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为主,共同成立新主体(央企为主导),不涉及母公司股权变动,降低改革阻力,较好平衡央地利益。

典型的案例是,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共同成立的中国物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结合中国物流集团的全球物流网络、铁路、仓储资源等,与重庆物流集团的本地化基础设施(如果园港、铁路专用线等),提升重庆在国际通道建设中的协调能力,实现在更高层面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地。

央地 “联姻” 背后的战略深意

重庆国企与央企的战略重组合作,本质上是央地权益的重新划分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对地方和中央的财政、资源配置和经济利益,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央企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往往具有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强的引导力。近年来,央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领域。

因此,重庆国企通过并入央企体系中,有助于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如国机集团吸纳川仪股份,成立国机仪器仪表集团后,通过整合旗下科研院所和技术资源,短期将攻关工业自动化仪表、传感器元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加快仪器仪表领域国产替代进程,中长期将逐步向科学仪器领域延伸布局。

同时,国机集团在机械工业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有望为川仪股份带来更多业务机会和协同效应。

在中美博弈加剧的今天,川仪股份并入国机集团,还有着应对技术封锁和产业链安全方面的考量。

二是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与债务风险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冲击之下,部分重庆国企因历史包袱或行业波动陷入债务困境,对地方财政造成不小的压力。

如重庆市政府曾多年通过补贴维持重钢运营。重庆能源集团因关闭煤矿等原因陷入严重债务和经营风险,只能申请破产重整。太极集团因战略误判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

而央企作为“经济压舱石”,具有资金雄厚、治理体系完善以及享受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等多重优势。央企通过重组可注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地方国企脱困,减少地方财政的兜底压力。

如,央企国药集团的到来,使得太极集团迅速扭亏为盈,2022年净利润3.54亿元,2023年更是飙升至8.22亿元,股价一度暴涨5倍。

尽管2024年净利润出现下滑,但经营状况仍比重组改革之前,有了明显改观。

更典型的是,华润集团通过债务重组和战略投资,帮助重庆能源集团摆脱债务危机,推动其从传统能源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转型(如“疆电入渝”项目),逐步走上正轨。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国家战略在此叠加,肩负着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职能。

央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因此,重庆国企通过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深化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重庆物流集团通过与中国物流集团战略整合,将依托央企的资源和网络优势,突破区域性国企平台局限,进一步强化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职能,快速提升跨境物流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地方国企在获得央企资源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需面对财政、税收、话语权的潜在流失风险。

如,重庆燃气被华润控股后,其利润分配和税收可能更多流向央企体系,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并因央企控股转向市场化利益优先,公共属性也可能会被弱化。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