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万封“简历”涌到这里,湖州做对了什么?

50.8万封“简历”涌到这里,湖州做对了什么?

 

 

1

湖州再度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2005年,总书记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来到湖州市考察,并提出一个重大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二十年来全国各地的实践,“两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在这个理念的发源地湖州,变化更是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前50位,城市品牌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13位。

 

数字背后,是人才用脚步投下的信任票。

 

从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看,五年来排名上升明显,从2020年的51名跃升为2025年的第28名。

 

从人才流入情况看,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期间内投递湖州市相关岗位的全国人才意向流入湖州累计50.8万,湖州本地人才流动累计11.4万。

 

 

从人才流入结构看,湖州用四年时间完成了青年人才占比从55.59%跃升至70.43%,其中应届生增长13.3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四年前每100个来湖州的人才中只有55个是青年;而四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70个。

 

每天有172名年轻人选择湖州,为这座城市注入强大的发展活力,湖州也因此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这里不是上海、杭州那样的超级都市,却能吸引顶尖人才落户于此;

 

这里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青年人才在竹林茶田间敲下创业代码;

 

这里曾被贴上“小而美”的标签,如今却以“最佳引才城市”之名,甚至让不少创业者感叹:

 

“湖州让我看见人生另一种可能。”

 

 

有人问:湖州凭什么?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维度:

 

一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融合。

二是低成本创业与高品质生活的双螺旋。

 

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湖州与人才之间,早已不是一场单向的“抢人大战”,而是一场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

 

 

2

产业链成为人才链的传送带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

 

纵观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城市发展源远流长且日渐繁荣的,背后都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产业和城市相伴而生,没有产业,城市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就留不住人;没有城市,产业发展就会缺少平台,资源聚集难以长久。

 

湖州地处浙江省西北部。这里层峦叠嶂、翠竹绵延,是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

 

但是“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条件,使得湖州早年间发展工业经济曾经面临诸多掣肘

 

——重大平台能级不高、产业集群规模不足、龙头大项目缺乏等。

 

然而,在“两山”理念和浙江“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湖州蹚出了一条新路

 

——于绿水青山间布局新经济蓄积新动能。

 

近几年湖州的招商引资成效尤为卓著,近三年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达到927个,2024年成功从350个创新创业项目中孵化了52家人才科创企业。

 

从数量上看,湖州目前拥有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63家上市企业、21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电、智能物流等八大产业链。

 

而这八大新兴产业链变成天然的“人才磁场”。

 

 

根据测算,每1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将吸附23名硕博人才,每1亿元智能物流装备产值将吸附19名硕博人才。这些产业项目都能为湖州集聚一大批人才。

 

人流、物流、资金流、科技流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加速迸发,各类人才在湖州都能找到赛道、站上舞台、尽展才华、实现抱负。

 

除了招引企业和产业,湖州还从政府层面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力度,用真金白银支持新兴领域,比如设立总规模700亿元的产业基金和2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通过薪酬认定、“风投认定”“专项举荐”等市场化方式吸引人才。2023年,仅半导体领域就吸引投资超50亿元,带动博士团队27个。

 

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有技术,都能在湖州找寻机会,得到支持!

 

当然湖州模式并不只有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还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科技研发创新生态——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由此形成从“输血”到“造血”,构建人才生态的闭环。

 

出台《“@0572校企直通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依托全市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梳理技术、成果、平台、专家团队、金融等五张需求清单,组织举办专项活动、重大平台开放日、科技成果推介路演、“供需”精准对接等近300场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600多项。

 

 

同时,自2022年开始,湖州市聚焦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空天信息等领域,由18家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2个科研项目获省“尖兵”“领雁”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数居全省第二位。以超威集团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模式,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国科炭美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25家单位,破解储能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产业整体升级。

 

这种生态闭环,让人才与企业、城市形成共生关系。

 

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湖州将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实现“半小时同城化”,将进一步承接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

 

 

人才涌向湖州的步伐迎来加速度。

 

 

3

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湖州有一句非常响亮的话,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起初这是央视为湖州量身定制的形象宣传语。

 

这些年,美丽中国在湖州已经变成一幅可感知的图景。

 

过去,当人们提起湖州,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绿水青山”的诗意画卷。

 

如今的湖州平均每天新增100家市场主体,近5年有40多万青年才俊来湖州创业创新,它早挣脱了“江南小城”的刻板印象,已经向一座新兴产业的未来之城进发。

 

 

能够做到这些,是湖州地方持续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环境,把服务人才这件事给做实、做好、做精、做新。

 

在顶层设计上看,湖州这些年系统推出人才新政:“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5.0版”……一项项政策的出台象征着湖州人才服务的迭代升级,从单一资金支持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种转变背后,是湖州对各层次人才就业、创业需求的深刻洞察。

 

2023年5月20日,这座城市开创了首个“湖州人才日”,在湖州未来大会上打出“湖州爱你”人才工作品牌。

 

 

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用如此直接、年轻、炙热的方式向人才“表白”。

 

在这场表白的背后有湖州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定制化、专业化服务,全力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

 

例如,湖州市县联动每周三常态化举办“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高效解决涉企问题。创设“人才会客厅”机制,固定每周三面对面听取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

 

湖州还将每年11月1日依法确立为“湖州民营企业家节”,每季度在优秀企业中评选“贡献者”,真正让广大企业家感受到尊重。

 

为了服务人才,湖州甚至组建了长三角首个人才发展集团,从人才引进、人才园区、人才投资、人才培训、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等六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关怀,极大地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就业便利度。

 

没有钱,他们帮忙融;没有员工,他们帮忙招;没有房住,他们帮忙安排。

 

湖州要的不是“过客”,是要“家人”。家人不需要高薪挖角,家人需要的是一碗热汤、一个暖巢。

 

这些体贴入微的举措让湖州大地涌现了一大批尖端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创业者。

 

比如,陈志华,是浙江清越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早年闯荡硅谷,2020年毅然把研发和制造的重心都迁回祖国,落户湖州长兴。四年多时间以来,初心不改,功课用水制备过氧化氢技术的临界式技术,解决行业技术痛点,填补空白。目前,已授权和在申请中的专利近60项,核心发明专利7项,国际专利1项。

 

吴之中,是信之高新材料(浙江)有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攻克了5G高频高速覆铜板核心树脂材料的产业化技术难题,申报专利11项,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高端集成电路树脂材料技术空白,突破了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现状。

 

当其他地方还在用补贴吸引人才时,湖州已悄然筑起“城市合伙人”的生态;

 

当人们还在争论“逃离北上广”时,湖州已用“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证明了另一种可能。

 

 

4

尾声

 

 

20年前,两山理念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湖州徘徊在发展与生态不可兼得的困境里。

 

20年后,轻舟已过万重山,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在这里交相辉映。

 

这里没有“抢人大战”的硝烟,只有山水与产业的交响。这里不追求人才数量的简单堆砌,而是致力于构建“人与城共同生长”的生态体系。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在湖州的绿水青山间安放梦想,成为“城市合伙人”。这座江南小城正悄然定义着中国城市人才战略的3.0版本

 

——用生态之美孕育创新之火,以人文之韵滋养产业之兴。

 

这或许正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深层寓意。

 

最好的引才政策,莫过于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