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年薪1000万,在A股是什么水平。
我看了下Wind数据,去年A股年薪1000万元以上的高管(董事及以上),居然一共只有30人。
对应的“分母”是5400多家上市公司(含北交所),3万多名董事及以上的高管。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高薪的高管大多数都是公司创始人,真正能拿巨额薪酬的职业经理人并不多。
再如很多人期盼的“百万年薪”,即便是A股公司董事长,也并不容易拿到。
另外,有很多职业打工人,持有数额不低的股票,靠着股票成为亿万富翁。这说明一个道理:打工也是有可能打成富豪的。
千万年薪占比千分之一,百万年薪仅2成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这是2024年A股公司高管薪酬区间。
去年A股5400家公司,3万多名高管(董事级别以上),仅有30人年薪在1000万元以上。
年薪在500万以上的高管,也仅有200多人,占比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能拿到百万年薪的高管,也只比总人数的2成多一点。
超过一半高管的年薪,在50万元以下。
这组数据可能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认知。
A股公司毕竟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企业,但高管们的薪酬水平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
当然,这可能与A股公司的构成有点关系。
目前大家认知中的一大高薪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大多在港股和美股上市。
2024年,A股高管薪酬相对较高的行业是半导体、非银金融和医药生物等领域。
尤其是半导体,176家公司,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都在500万元以上。半导体毕竟是个高新技术产业,高管高薪酬基本与大众印象一致。
而高管薪酬整体排名靠后的行业,主要包括国防军工、电信、钢铁、煤炭、环保、建筑和机械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的高管一方面受到行业经营状况影响,限薪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年薪位居A股第一
从高管个人来看,去年年薪最高的是药明康德董事长、总经理李革。
出生于1967年的李革,是药明康德创始人之一,去年他的年薪高达4180万元,是去年A股唯一一位年薪超过4000万元的高管。
药明康德作为一家A股市值超过1700亿元的创新药龙头企业,给创始人开出比较高的工资,这是能够理解的。
李革在前几年拿的年薪基本在2000万元左右,2022年升到4000万以上,最近3年他在药明康德领取薪酬超过了1.2亿元,堪称A股高管薪酬“天花板”。
紧随药明康德,A股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去年年薪接近2500万元。
自从2019年到去年,李西廷在迈瑞医疗的年薪,已连续6年稳定在2000万元以上,这期间他拿到的总薪酬也超过了1.2亿元。
在这份名单上,千万年薪的还有百济神州-U董事长欧雷强、TCL科技李东生、三七互娱李卫伟、中微公司尹志尧等人。
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公司创始人。
对于持有巨额股权的他们来说,这份薪水或许只是个数字了。
年薪最高的职业经理人董事长:伊利股份潘刚
来看一个更有意思的榜单:职业经理人榜单。
前面我们提到的很多高管,都是公司创始人,他们拿高薪很正常。但职业经理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拿到的薪酬,大多和他们在公司的表现挂钩。
目前,A股薪酬最高的职业经理人董事长,是伊利股份潘刚,2024年他的薪酬接近2000万元。

现年55岁的潘刚,从2002年起担任伊利股份董事长。这在A股里是极其罕见的长。
几十年间,潘刚的薪酬也一路上涨。
早在2017年,潘刚的年薪就超过了1000万大关。2020年又超过了2000万大关,最高的2022年,潘刚在伊利股份领到了2500万年薪。
从2020年到2024年,潘刚在伊利也领到了近1亿元的工资。
这估计是打工人里真正的天花板了。
如果我们把总经理也算上,那薪酬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就变成了迈瑞医疗总经理吴昊。
这位北大高材生,1995年就在迈瑞工作了,一路稳扎稳打,做到总经理的位置上。
吴昊也是2024年A股仅有的年薪超过20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
这张表里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点:
比如大家熟知的几位,美的集团方洪波、格力电器董明珠,从薪酬上看,都是A股顶级职业经理人。
再比如年薪高的企业,往往有多位高管年薪超过1000万元。比如药明康德、美的集团、三七互娱等等,都有好几位高管年薪超过了1000万。
但也有部分公司的薪酬差别巨大:
比如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年薪接近2000万元,但其他高管年薪最高的也只有300多万元。
职业经理人持股榜:多人成亿万富翁
除了年薪,顶级职业经理人通常能拿到数额不菲的股票。
目前,A股有不少职业经理人持股市值突破了10亿元,部分甚至超过了50亿。
比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目前持股市值都超过了80亿元。
这样的身家,足以在富豪榜上占据一席之地。
海天味业董事长程雪,在海天味业市值高峰期,持股市值超过了600亿元,堪称A股顶级职业经理人,目前她的持股市值也超过80亿元。
我们熟悉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目前也有数十亿身家。
这里面,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是在公司创业或者起步阶段,陪伴公司一起成长。或者推动了公司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股权回报,个人财富暴涨。
比如潘刚虽然在伊利股份几十年,但前面十几年,都是不持有伊利股份的。
直到2007年左右他才开始持有部分公司股份。从2013年开始,通过股权激励,他持有的伊利股份大幅增加。
那一年,潘刚在股权激励中行权5400多万股,一下子把自己买进了伊利股份前十大股东之列。这以后,伊利的多轮股权激励中,作为核心高管的潘刚,都占据了不小的份额。
根据伊利股份2024年年报,潘刚在伊利股份持股达到2.87亿股,持股比例达到4.5%,已经是公司第三大股东。
跟潘刚故事类似的还有方洪波。
美的集团如今市值接近6000亿元,方洪波通过股权激励,持股比例不断增加。
之前方洪波在美的集团刚上市时,持有的美的股份曾经超过了2%。他曾在2020年实施过一轮减持,套现近14亿元。
目前,方洪波在美的集团持股比例约1.53%,也在前十大股东之列。
打工人其实早已转身,变成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