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中国手机曾有过一轮集体出海的经历,以性价比进行饱和式攻击是当时的主要策略,从东南亚到非洲,从欧洲到拉美,中国手机所到之处将当地市场都卷成了国内的模样。
当时间的车轮行进到2025年,中国手机完成了从初露锋芒到笑傲江湖的进化,在国内市场进入成熟期行业语境下,在华为强势回归的竞争态势下,手机厂商们又掀起了一股出海的高潮,这次出海,寻找更高成长性成为新的命题。
01 华为回归
手机行业保持低位增长已经持续多年,只有中国市场属于例外,在折叠屏、鸿蒙等技术革新与消费补贴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手机品牌整体增长高于全球平均。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7160万部,同比增长3.3%,优于全球1.5%的增长。
其中,华为的表现尤为亮眼,去年华为的出货量就暴增了37%,重回市场第二(华为内部宣称重回第一),vivo以17%的份额登顶,荣耀跌至第五。
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小米的出货量飙升了40%,达到1330万部,在近十年后重夺榜首,华为紧随其后,也有着10%的增长,市场份额达到18%。
华为市场份额上升,自然会有品牌份额下降,最直接的影像就是OPPO和vivo的份额缩水,苹果的出货量与市场份额都下滑严重,来到了第五的位置,荣耀甚至被挤出了排行榜单。
事实上,从2023年Mate60系列发布开始,华为就逐步回到了上升通道,去年下半年上市的nova13系列,补齐了5G手机的缺口之后,华为的势能更强,对其他品牌的终端销售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手机行业的营销模式中,除了小米的“一县一商”和独立专卖店的渠道体系,其他品牌并不排斥渠道商们同时经营多个品牌,当某个品牌特别好卖,加上品牌方给出的利润有足够的吸引力,就会引导渠道商们资源分配的倾斜。
有浙江的渠道商就向媒体透露过,华为给渠道商的综合毛利率大概可以达到8%~12%,而OV的综合毛利率就只有5%~10%,与此同时,华为还要求核心经销商在提货热门机型时,要配货智能手表、耳机、平板等IoT产品,如此一来,经销商也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资金备货。
两相抵消之后,华为的销售占比在这个渠道商的体系中在去年就从过去的12%飙升至40%,利润贡献更是超过了其他品牌的总和。
虽然在部分竞争激烈的市场,OPPO推出过为新门店提供租金补贴的政策,vivo尝试通过售后补贴来分摊成本,但在Mate系列溢价红利的刺激下,渠道商们还是愿意将资源优先分配给华为。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在谈论华为手机回归中国市场时曾公开表示,华为是中国手机市场的最大变量,“华为只是在拿回本该属于他的份额……未来2—3年,竞争将异常胶着。”
站在手机品牌的视角,既然在国内,华为这块骨头不好啃,那么我们就避开锋芒,去海外开辟新的战场,于是新一轮大航海时代来了。
02 出海寻找增量
荣耀在国内市场成为Others,但在海外市场却成了中国手机的代表,公开数据显示,去年荣耀手机在海外的销量占比突破了50%,并在多地实现规模化盈利。
在马来西亚,荣耀已成为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市场份额的第三大品牌;在新加坡市场,凭借着荣耀Magic V3的推动,高端旗舰机份额增长1倍,成为中高端增长最快的中国智能手机品牌。
OPPO在国内市场承压,份额有所下降,但在海外市场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目前,OPPO的手机业务已遍布世界五大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超过30万家零售店,自营开设了3300多家线下售后服务门店,海外出货量占比已达约六成。
与OPPO类似,小米也已经将业务覆盖到亚、欧、非和南美等地,小米官方应用商店GetApps已拓展至全球超60个市场,月活跃用户超2.6亿,还推出了全球游戏联运服务、Instantweb、Columbus哥伦布变现平台等核心服务。
vivo的海外拓展也不遑多让,目前品牌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50%,胡柏山给vivo立下的目标是两年内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
与上次出海主打性价比有所不同,这次出海潮中,中国手机更多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
比如荣耀在欧洲主推Magic系列和数字系列,与苹果、三星直接竞争,Magic 6 Pro海外售价高达1299欧元,荣耀Magic V3海外售价1999欧元。在东南亚的印尼,荣耀瞄准的也是300美元以上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为了配合品牌的全球化战略,vivo在巴西推出专门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子品牌JOVI,直接对标苹果和三星,与母品牌vivo的定位一样,JOVI聚焦外观设计和影像功能,售价更是达到3000-5000巴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3700-6200元)。
手机出海不难,难的是如何在销售终端将产品实实在在卖出去,为此各品牌各显神通,显示出不同的策略打法。
荣耀采取的“高端化+区域聚焦”战略。
欧洲市场,荣耀主攻折叠屏这一细分市场,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3年同期,荣耀在欧洲的大折叠手机销量增长了22倍,在第二季度时,超越了此前几乎在欧洲折叠屏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三星,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西欧折叠屏市场。
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中,荣耀通过预装本地热门应用(如印尼GoTo生态)、主打数字等系列来提升用户体验,今年首次进入印尼市场,计划在运营首年开设超过10家品牌体验店,并推出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品类在内的近30款产品,以生态体系来建立用户认知。
OPPO海外业务遵循“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方法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地化。
早年进入印尼市场时,复制国内经验,通过拿下黄金地段广告位、找到大量当红明星做代言,找到当地代理商向三四线市场扩张这几板斧,顺利站稳脚跟,特别是渠道体系的建设,使得OPPO有了在当地市场向下深入的能力。
一个典型的案例,咖啡文化是印尼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OPPO结合本地文化,与经销商创新零售模式,结合本国咖啡文化在印尼体验店增设咖啡角,手机店摇身一变咖啡店,成为社交场所,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场景式体验。
站在用户的视角,OPPO更像是当地品牌,而不是外来品牌。
vivo和OPPO一样,也非常重视本地化运营策略,通过广纳本地化人才,融入当地的文化土壤,使vivo像当地原生品牌一样,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在“More Local, More Global”战略的指引下,vivo在印度本地员工占比95%,零部件本地化率也超60%;计划今年在印尼新增5家工厂,进一步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同时将高端机型X200系列的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40%。
为了在海外将手机卖好,各品牌也是拿出了浑身解数。
03 外国人的钱也不好赚
当前,品牌出海是大势所趋。然而,将产品卖给海外用户是第一步,真正让用户信任品牌,建立深度认可,则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就是对当地政策法规的适应。
在第一批出海潮中,小米、OV就都曾因为无法达到当地政府的要求而吃过亏,即便是苹果也在印度、印尼等国家碰过壁,因而这轮出海潮中,中国手机品牌做足了准备,以在当地建厂,引入当地资本和管理人员来进行应对。
不久前,就有报道称,印度迪克森科技公司(Dixon Technologies)将与印度vivo移动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前者持有51%的股份,该公司也将作为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设备的原始设备制造商。
其二是如何解决与国际同行之间的诉讼纠纷。
随着中国手机品牌大量走向海外,与国际同行进行竞争的的过程中,为争夺地区行业话语权和更宽松成长空间,不可避免的产生摩擦与纠纷。
像OPPO与诺基亚、传音与高通、vivo与诺基亚和LG、小米与InterDigital和飞利浦等都有着不大不小的专利战,这些诉讼纠纷或多或少影响到手机厂商在部分区域市场的拓展进展。
此外,在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欧洲市场,一直以来都希望在苹果和三星之外,为消费者提供第三个选择,这就是中国品牌的机会,但也意味着彼此间的竞争,可是考虑到欧洲市场的碎片化特点,这也要求中国品牌不能采用统一的经营模式,如何突破苹果和三星在当地长期经营的壁垒是个不小的考验。
最后就是在产品端如何贴近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和习惯,在生产端如何建立起高效的本地供应链,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前者可以对照传音在非洲成功的案例,为了让非洲人民能够自信的拿出手机自拍,传音手机结合深肤色影像引擎技术,定制Camera硬件,专门研发了基于眼睛和牙齿来定位的拍照技术,加上“智能美黑”黑科技,即使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也能把黑色皮肤拍得更好,甚至在晚上,非洲用户也能随心所欲的自拍。
也正是基于用户的广泛认可,传音手机收获了“非洲手机之王”的名头。
后者则需要突破当地资本、财阀的封锁,建立起“价值共生”的发展理念,来获得当地各方的认可,像OPPO就已在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埃及7个国家投资建厂,即便是高端机型,在印度、印尼也已经实现了100%本地制造,带动当地制造业水平,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潜移默化下,用户几乎就将OPPO当成了本地品牌。
过去的30年里,中国企业出海大致经历了产品出海、品牌出海、模式出海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为国际大牌代工,几乎没有品牌,产业附加值比较低;
第二个阶段品牌附加值有所提升,但对厂商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在海外搭建自己的品牌、渠道、工厂等;
第三个阶段则不仅仅是产品和品牌,厂商还需要想清楚应该以什么方式和渠道为用户进行交付。
如今的中国手机出海正在进入第三阶段,需要将国内摸索出来的新模式复制到海外,结合到当地特点后,再形成体系化的战斗力。
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手机品牌在这场竞争中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诞生出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