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作者:邓学、常菁、陈雅婷、叶子安

智能电动时代的“BBA”或已初现雏形

我们在2023年初发布的报告《中国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解析》探讨了不同价位段市场的“成功方法论”,上述方法论在近两年中高端品牌的产品打法上得到了有效验证。伴随自主头部品牌产品矩阵完善、品牌势能加强,我们认为未来一年有望形成更清晰的中高端电动智能市场格局。

摘要

中国乘用车消费结构整体稳定,自主品牌积极向上突破。2024年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有所下降,我们认为主要系收入预期谨慎和供给端价格竞争的影响,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万元以上新能源潜在市场空间仍然很大,细分市场具备突破机遇。格局方面,自主高端品牌向上突破,中高端混动市场头部竞争格局逐步清晰,中高端纯电市场尚未形成清晰的自主品牌头部,2024年小米依托SU7实现份额快速提升。

往前展望,我们认为中高端品牌的竞争或进入了从1到10阶段,从打造明星车型延伸至品牌塑造,其中20-30万元纯电动SUV市场的竞争格局最为重要。此前Model Y的先发优势和高份额尚未被打破,但其产品周期进入尾声,我们认为或将迎来自主品牌加速替代的时机。我们认为,小米YU7定位豪华运动SUV,外形亮眼,动力、能耗、安全、智能等综合能力强,上市订单再超预期。理想i8、i6计划于7、9月陆续正式发布,深入人心的家用定位、基于基座模型的智能座舱和智驾以及快速跟进的补能体系建设,我们认为有望带动其突围纯电市场;伴随下半年新车上市,头部格局有望逐步落定。

智驾成为下阶段中高端市场的差异化抓手,影响中长期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中高端市场品牌着力投入突出智能化长板,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是衡量智驾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高阶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的体验优化是当前重点。2H25起伴随VLA量产上车,我们认为有望带动高阶智驾功能上限提升,带动城市NOA功能更加“好用”,智驾有无、智驾水平将更直接地影响车型销量。长期来看,技术变革引领能力分化,或将形成智能化带动的淘汰赛,头部车企有望拓展为AI+公司,兑现更具价值量的商业模式。

风险:交付不及预期;智驾功能体验不及预期;乘用车需求不及预期。

正文

我们在2023年初发布的报告《中国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解析》探讨了不同价位段市场的“成功方法论”:

“大众市场当前呈现竞争激烈的特征,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在保持较为均衡无短板的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制造端降本带动价格竞争力提升是规模上量的核心;而想要更好地突破和站稳中高端市场,清晰的品牌标签和具有突出长板的差异化优势,能够更好地塑造消费者认知,打造‘从0到1’的首款明星车型,而后伴随车型增加、产品矩阵形成,逐步在品牌端形成更深的烙印。

从方法论来看,我们认为中高端品牌可进行如下“三步走”战略:首先,打造一款明星产品,突出差异性,塑造初步品牌形象;其次,完善产品矩阵,聚焦同一品类和客群,进一步加深品牌认知;最后,泛化产品矩阵,拓宽区域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生产及销售,实现降本。

我们认为上述方法论在近两年中高端品牌的产品打法上得到了有效验证。下文中我们将对近两年乘用车市场的格局变化进行复盘,并结合近期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新车型,就中高端市场的格局演绎方向展开讨论。


新能源细分市场复盘


消费结构相对稳定,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存结构性增长机遇

总量消费结构稳定,新能源消费结构呈现阶段性下沉。2024年中国乘用车消费结构整体稳定,但新能源市场结构伴随渗透率快速爬升略有变化,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有所下降。我们认为,一方面系消费者收入预期相对谨慎,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老车型降价、新车型定价激进,20万元以下产品的越级体验相较此前更明显,二者共同带动其销量占比有所提升。长期来看,伴随中高端新能源品牌认可度提升,带动其渗透率走强,我们判断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占比趋于稳定或上升。

图表1:乘用车销量结构(25年截至4月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构(25年截至4月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20万元以上新能源潜在市场空间大,细分市场具备突破机遇。2024年2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总量约800万辆,其中新能源2024年仅占361万辆,我们判断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仍有较大渗透提升机会。分动力形式看,此前中高端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主要受益于PHEV市场的理想、问界等优秀自主品牌供给以及BEV市场的小米、特斯拉等大单品强劲表现带动,但综合来看,20-30万元以上SUV纯电渗透率仍偏低(vs.对应区间纯电轿车渗透率),30万元以上混动轿车仍待优秀供给的推出(vs.对应区间混动SUV渗透率偏高)。

图表3:分价格分车型渗透率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主高端品牌向上突破,中高端市场混动格局更加清晰,纯电市场格局仍待进一步确立总体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向上突破取得了积极进展,各价格区间头部品牌除特斯拉外均为中资品牌,而特斯拉受制于产品周期等原因份额逐步下降。拆分来看,

► 混动方面,头部竞争格局逐步清晰。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理想、问界、比亚迪高端品牌(含比亚迪中高端车型、腾势、方程豹)份额居前,已具备维持领先优势的品牌能力,坦克有份额快速提升趋势。

► 纯电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自主品牌头部。20-30万元市场特斯拉仍强势主导,份额较大,小米依靠强势车型SU7成功突围,实现份额快速提升,跻身中国自主品牌第一;30万元以上市场纯电渗透率偏低,头部品牌地位有所轮动,其中蔚来、智界、极氪、宝马等相对强势。


未来格局展望


站在当前节点,我们认为前文所述的方法论依然适用,但中高端品牌的竞争或进入了从1到10阶段。在能够快速迭代应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前提之下,中高端品牌的“滚雪球效应”相对更强,原因在于其品牌调性更难被模仿,良好的品牌势能一旦形成,除非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或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否则被赶超的难度较大。智能化竞赛已经开启,中高端品牌积极押注智能化,我们认为有望成为下一轮角逐的关键。

中高端混动格局基本已定,新进入者对现有头部品牌影响有限

中高端混动市场竞争加剧,但头部品牌地位较为稳固。2023-2024年,中高端混动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除理想之外,问界、腾势、方程豹、WEY、坦克等品牌积极布局该市场,存在竞争加剧的趋势。从后验性的结果来看,该市场的竞争以既有存量品牌为主,理想等品牌的地位较为稳固,2024年理想在30-40万元混动市场维持了冠军地位,在20-30万元市场成功登顶,受问界M9的影响,其在40万元以上市场的份额位居第二,但仍位居前列。总结来看,我们认为中高端市场表现优秀的混动车型具备共性优势,如品牌势能较强、产品定位明确、智能座舱创新度高、搭载市场领先的“黑科技”等。

图表4:20万元以上混动市场销量及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伴随多款重磅新车上市,中高端纯电动市场头部格局有望逐步落定

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快速增长,把握中高端纯电SUV市场份额机遇尤为关键

中高端纯电SUV市场容量大,但被混动分流明显;Model Y份额高企。2024年20-30万元纯电SUV市场的月均销量达到7.1万辆,是仅次于10-20万元新能源SUV和轿车的大市场,2024年20-30万元纯电SUV的渗透率为33%,已处于较高水平,但2024年渗透率提升速度明显放缓,对应20-30万元混动SUV渗透率2024年同比提升11.7ppt。30-40万元纯电SUV市场亦明显被混动SUV分流,2024年平均月销量和渗透率均显著低于对应价位段的混动SUV市场。Model Y连续多年在20-40万元纯电SUV市场保持份额第一,2024年接近50%。

图表5:20-30万元新能源市场概况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纵观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纯电市场,如何形成更清晰的市场格局?我们认为,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纯电市场虽有出现明星车型的机会,但整体空间有限、不是主要细分市场;20-30万元的纯电轿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较高,小米占据领先位置,极氪、小鹏等深耕该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因此对市场格局影响最大的就是20-30万元的纯电SUV市场。其渗透率有提升空间且特斯拉当下一家独大,2025年即将涌现众多自主品牌全新车型,谁能够成功转化特斯拉份额,就具备成为整个中高端纯电市场的头部品牌的潜力。

中高端纯电SUV或以存量博弈为主,有望加速该市场自主品牌头部集中的进程

SU7上市以增量贡献为主,对竞品份额侵蚀相对小。2023年20-30万元纯电轿车市场渗透率为30.1%,2024年为44.3%,同比增幅高于其他细分市场,我们认为主要的增量贡献来自小米SU7的带动。与此同时,由于小米SU7等车周期较长,一度形成订单外溢情况,带动其竞品入店量增长、交付量提升。作为反击,部分竞品给予“转大定”的优惠补贴,Model 3、极氪001等老款畅销车型也做出了配置、价格、金融政策和交付周期的调整,因此份额未受到显著的影响,整体呈现纯电轿车的多点开花。

YU7或对非典型家用新能源SUV市场形成冲击,亦可能转化部分运动型纯电轿车用户。YU7上市1小时大定超28.9万辆,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超出市场预期。我们看到,YU7所处的20-30万元SUV市场,由于混动优质供给更多,混动渗透率显著高于同价位市场的纯电渗透率,相比SU7的影响,我们认为更可能体现为SUV市场的存量博弈,对同价格段的竞品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进而有望加速中高端纯电市场自主品牌头部集中的进程。

同时我们也强调,产能跟进速度可能形成制约,或影响车型上量和品牌发展,乃至市场格局的形成。考虑到后续其他新车型的上市规划,我们认为快速扩产或对外合作是缓解产能压力的可选项。

图表9:20-40万元新能源SUV销量排名

注:20-30及30-40万元多款车型跨价格带,故合并呈现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YU7:定位豪华运动SUV,延续SU7打法

YU7综合素质优秀,标准版定价低于Model Y。YU7主打豪华运动风格,外观设计和车身比例是设计长板。续航及动力均优于Model Y,底盘设计兼顾运动及舒适。首发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带来流畅操作与创新交互体验。全系标配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搭载VLM视觉语言大模型。充分利用前后舱空间,高强度材料提高安全性。Model Y 2025款后驱和全轮驱动版的指导价为26.35/31.35万元,YU7 标准/Pro/Max版本售价分别为25.35/27.99/32.99万元。

图表6:小米YU7外观设计

资料来源:小米汽车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理想i8/i6:具备大空间和补能优势,延伸家用产品价值

回归消费者价值,MEGA HOME交付量同比高增。理想MEGA HOME版本发布以来,根据公司官网,据订单的状况,理想MEGA的稳定交付量预计可以达到2500-3000辆/月,相比2024款的稳定月交付量实现150%-200%的增长。我们认为,MEGA HOME订单的饱满主要受益于公司探索座椅改进等消费者核心体验的改善。

图表7:MEGA HOME新增使用场景

资料来源:理想汽车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理想i8和i6发布在即,突出家用标签和空间优势。据公司1Q25公开业绩会,i8将于7月上市,i6将于9月上市,两个车型均已于工信部备案。我们判断,i8将定价于30-40万元,i6将定价于20-30万元,对比其他竞品,家用属性和大空间或成为两款产品的主要差异化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补能体系完善优化纯电产品使用体验。复盘来看,消费者的“补能焦虑”是构成高端纯电行业未能放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此前蔚来依靠换电优势明显改善消费者补能体验,带动其多款车型稳居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市占率第一。理想于24年发布首款纯电产品MEGA,尚不完善的补能体系是制约其24年放量的核心因素,而伴随近一年的补能体系建设,理想纯电补能体系已跨过积累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已建超充站2736座,车桩比充足。

图表8:理想汽车与特斯拉、蔚来补能设施对比

资料来源:理想汽车官网,蔚来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尚有多款中高端纯电车型蓄势待发,多车企助推赛道快速发展。小鹏全新20-30万元车型G7,主要定位运动和科技;乐道全新大纯电SUV车型L90,主要定位家庭,均计划于3季度上市。我们认为,市场容量有望容纳平均市场份额20%的三家头部品牌,以及几家市场份额10%左右的次头部品牌,头部品牌之间定位有一定差异,主要集中于商务、家庭、运动、科技等属性,伴随车企逐步明确定位和同质化竞争减弱,我们判断此后中高端纯电市场将从快速轮动逐步转向头部格局清晰化。

智驾有望成为中高端市场的差异化抓手,影响中长期市场格局

中高端品牌正全力推进高阶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的体验优化,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是衡量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清晰的技术路径与明确的上车时间表是表观体现。

跨过rule-based算法阶段,新进入者快速跟进

“摸着石头过河”,小米智驾功能和算法方案快速跟进。2023年底首款车型小米SU7发布,搭载Xiaomi Pilot智驾系统,随后持续通过OTA更新拓展功能。2024年4月交付全国版高速NOA,10月全量推送全国城市NOA,11月宣布端到端技术内测启动,2025年2月全量推送Xiaomi HAD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功能,小米SU7 Ultra出厂即搭载。相较于行业内的先行者,小米汽车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了辅助驾驶先进功能的快速上车。

在算法架构上,小米也实现了快速跟进。2023年12月小米在汽车技术发布会上提及,其在业内普遍采用的BEV + Transformer +占用网络架构基础之上,优化推出了变焦BEV、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和道路大模型等技术。同时,小米从2023年12月起已开启端到端+VLM立项,2024年11月开启定向内测,2025年2月即实现了全量推送。

图表10:小鹏、理想、华为、小米智驾功能落地时间表对比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VLA有望带动城区智驾能力升级,开启L3+级智驾探索之路

2H25起VLA有望量产上车,带动高阶智驾功能上限提升。当前,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车企和以元戎为代表的供应商积极布局VLA模型,理想计划2025年下半年将实现VLA模型量产上车,元戎启行规划2025年将有超5款搭载元戎启行VLA模型的AI汽车量产。我们认为VLA模型较大程度上弥补了端到端大模型和VLM的缺陷,有望带动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能力上限提升,成为L2+向L4级高阶自动驾驶的跳板。

图表11:国内车企及供应商的VLA规划

资料来源:新浪科技,理想汽车,NE时代,小鹏汽车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关注“2025&2030”时刻,智驾有望带来第二波格局变革

我们预测2025年城市NOA功能有望进入成熟期,城市NOA从“能用”逐步变为“好用”。我们认为,在L3开始渗透前,城市NOA是人车共驾时代提升消费者智驾体验、完成智驾教育的核心功能。以华为和新势力为代表的车企进度相对领先,于2024年实现全国覆盖全量推送,进入到城市NOA优化体验阶段;到2025年,其他头部车企有望逐步跟进商业化落地,一梯队车企则有望进入城市NOA成熟期。

智驾能力成为下一场淘汰赛的胜负手,中高端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长期看或成为车企跳出价格竞争陷阱,演化全新商业模式的基础。参考智能手机,技术变革从分化到收敛的过程,或将形成智能化带动的淘汰赛。对于按照价格梯度分化的汽车,我们认为中高端市场品牌需要突出智能化长板,且软件算法以自研为主,智驾重要性的提升对中高端市场格局的影响或更为显著,智驾能力弱的中高端品牌或将被淘汰出局,带动市场格局走向集中化。

对车企而言,我们认为智驾对销量的贡献尚需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NOA成熟普及、L3渗透率提升会是两个重要时点。2024-2025年,伴随L2+功能逐步走向成熟,消费者使用频率提升、体验优化,我们认为智驾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权重将提升,智驾有无、智驾水平将更直接地影响车型销量。长期看,当L3开始正式渗透并逐步达到一定水平,由于消费者在实际驾驶上的参与度大幅降低,对动力、操控、性能等方面的关注度降低,对智能座舱、智能化生态更为关注,汽车真正成为全新的互联交互入口,汽车使用属性将大幅改变,全新座舱交互模式有望应运而生,而软件具备边际成本低的特征,可能会形成集中度更高的市场格局。

智能电动时代的“BBA”或已初现雏形

综上,我们认为中高端市场有望形成头部三强格局,每家或享有20%以上的份额。参考燃油车时代的BBA,我们认为中高端品牌更需关注品牌价值和客群定位,奔驰、宝马、奥迪均有自身标签客群,尽管有部分重叠,但仍具有差异化、共享豪华市场。如奔驰S级、E级车型主打极致舒适与商务豪华;宝马强调驾驶乐趣,吸引年轻高知群体。目前已有品牌初步形成各自的品牌价值标签,公司组织、技术、产品、渠道、生态、智能化综合能力均突出,已形成了较强的产品势能,我们认为其有望成为中高端智能电动市场最具潜力的头部种子选手 。

图表12:BBA中国市场销量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BBA中国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风险提示


交付不及预期:新车型上市后通常需要一定的产能爬坡周期,我们认为缩短新车型的等车周期、保障新车型如期交付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体验,否则可能因交付时间过长导致一定订单流失,进而影响车企销量。

智驾功能体验不及预期:智驾功能升级更新考验团队的数据获取、数据训练、算力储备等能力,存在中高端车企智驾功能体验不及预期的可能。

乘用车需求不及预期:6月以来多地置换补贴暂停,叠加7-8月进入传统淡季、2H24上险量基数较高,市场对乘用车需求增长的持续性存在担忧。

注:本文来自中金公司2025年7月2日已经发布的《再论中国中高端电动智能品牌成功范式》,报告分析师:邓学、常菁、陈雅婷、叶子安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