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充分发挥其潜力的企业。KKR自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KKR 始终以信任与透明为基石,专注于建立稳固且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据中国商界杂志社报道,近期,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拟收购大窑饮品85%股权。而今年年初,大窑饮品拟赴港上市的消息引发关注。更早之前的2023年年底,被传可口可乐疑似收购大窑饮品的消息。
曾多次被传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大窑饮品第一次被传收购。从2023年到2025年每年登上被收购的单,2023年传疑似被可口可乐收购,2024年换成了维维股份,2025年则是KKR。并且在年初大窑饮品传出最快2025年底赴港上市,如今已经下半年,赴港上市仍无公开进展。
2023年10月,有消息称大窑饮品或被可口可乐收购。当时,大窑饮品对外表示:“公司与可口可乐没有过任何形式的收并购交流或接触。作为一家纯民营企业,大窑从未计划,也不可能被外资品牌收购或控股。大窑未来将遵循公司战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一切请以企业官方信息为准。”
2024年8月,又有消息称“维维股份准备收购大窑汽水”,大窑饮品方面表示:大窑饮品从未与维维股份有任何形式的资本接触,也没有被任何企业收购的计划。
不知为何,曾经坚定拒绝外资收购或控股的大窑饮品在2025年被KKR拟收购85%股权。
90年代,26岁的王庆东蹬着三轮车穿梭在巷弄,车斗里装满3毛钱一瓶的汽水。彼时可口可乐刚收购武汉饮料二厂,“两乐水淹七军”的并购潮正席卷全国,国产汽水品牌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
2004年,王庆东抵押房产,孤注一掷收购濒临倒闭的军转民企业八一饮料厂。这家1983年成立的老厂,设备虽旧却能解决他最头疼的产能问题。
两年后,他以“大窑文化”命名企业,绿色玻璃瓶、金属盖的“大窑嘉宾”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主打蜂蜜与果香混合风味,采用520毫升绿色大瓶装,定位为“不含酒精的啤酒替代品”,适配烧烤等餐饮场景。
王庆东避开“两乐”重兵把守的商超渠道,专攻分散却毛利高的餐饮终端:给经销商20%以上的利润率,比同行高5~10个百分点;推行“不压货”模式,小批量供货降低餐馆风险;520毫升的大瓶装设计,既满足豪饮需求,又让终端利润翻倍餐馆卖一箱可乐赚12元,卖一箱大窑却能赚36元。
更重要的是,大窑并非满足于区域品牌的定位,而是从早期就展现出全国化的野心。2014年,王庆东制定“全国化三步走”:自建七大基地(内蒙、吉林、陕西、安徽等),优化物流半径,降低运输中的破瓶率;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强化组织管理,摆脱家族企业常见的治理瓶颈;投放央视与全渠道广告,打造品牌“第二增长曲线”。
截至2024年,大窑已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分销网络,覆盖超50万家餐饮终端,产能从2015年的5000万瓶跃升至2023年的3亿瓶,可见其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面对不断上涨的价格,国产汽水品牌在打好情怀牌的同时还应做好产品差异化,针对市场需求的痛点给出有效解决方案,才能满足消费趋势的变化,进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KKR来说,这是一家从渠道端起家、靠真实现金流撬动增长的企业,与典型意义上的“消费升级”品牌不同,它代表的是中国制造+本土分销+下沉场景的一种强韧组织能力。这类能力,在多数“新消费”品牌流量退潮之后,反而开始被重新估值。
KKR收购大窑饮品
KKR被称为“华尔街收购之王”,喜欢利用少资金撬动大杠杆的方式获得企业控制权。KKR在过去曾数次出手,投资过中国市场的乖宝宠物、Moody美瞳等新消费公司,2025年2月还被曝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股权。
大窑饮品对KKR来说可能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生意:估值合理、利润稳定、品牌已具备区域护城河,又处于转型前夜。
从目前来看,大窑饮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大窑饮品的产品结构就面临一定的健康化转型压力。一方面,其主打的大瓶汽水产品,比如大窑嘉宾、大窑橙诺等,虽然凭借高性价比广受欢迎,但高糖、高热量的属性显然与当下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大窑虽已推出无糖系列产品响应市场趋势,但从当前表现来看,无论是品牌声量还是终端铺货率,其无糖系列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可与有糖主力产品相匹敌的销量支撑。在健康化与销量之间,大窑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期,亟需在产品结构、品牌定位和渠道资源上做出更系统的优化调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KKR这样的国际资本注入,可以为大窑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帮助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线,并提升品牌的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