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出货清库存 卖了更多酒的水井坊半年利润腰斩

海闻社观察 苦日子还得熬。 白酒的行业寒冬逐渐形成共识,经营承压没有漏网之鱼。

海闻社观察 苦日子还得熬。

白酒的行业寒冬逐渐形成共识,经营承压没有漏网之鱼。

714日晚间,水井坊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4.98亿元,同比下滑12.84%,减少2.21亿元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暴跌56.52%,扣非净利润仅4849万元,降幅高达78.74%

其中,二季度单季营收5.39亿元,同比骤降31.4%,归母净利润亏损850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跌幅达251.24%

比较矛盾的是,在营收净利双降的同时,水井坊的销售量其实是增长的,量升价减,显然是以价换量带来的。

 image.png

图源:公司公告

这倒不是说水井坊仍在拼命出货,实际上水井坊的出货相对克制。在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的背景下,60%酒企面临价格倒挂,相较之下水井坊的库存确实还算合理。

作为国内少数将渠道库存水平纳入管理层核心KPI考核的白酒上市公司,水井坊在库存管理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在今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公司总经理就表示:“库存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目前来看,公司的库存水平非常合理。”

然而,企业的自有库存,与渠道库存乃至社会库存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过去的高成长阶段,企业的自有库存永远合理,就是依靠向渠道压货,渠道的产品又被顺利卖给消费者,形成流转链条。

假如终端的需求真的是来自于消费,企业的增长显然是可以延续的,但这种假象最终被证伪,中高端产品在终端并没有被消费掉,反而成为了社会库存,最终倒逼渠道库存的淤积。

水井坊有意识地对库存的控制让上市公司的压力相对可以控制,但代价是价格体系的松动。公司的核心单品吨价出现下跌,25Q1销量增19%但吨价降14%25Q2销量增9%却吨价暴跌37%。终端市场出现价格倒挂,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低价抛货,甚至跨区串货

水井坊自然也注意到这种现象,近日公司紧急对主力产品“臻酿八号500毫升装”实施全渠道停货,并对电商渠道实施买赠管控。此前618大促期间,公司已对违规低价抛货经销商处以罚款、终止合作等重罚

事实上,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根源,在于核心消费场景的坍塌。

根据水井坊在公告中的口径,第二季度消费疲软趋势加剧,宴席和商务需求不振直接影响去库存进程。

这主要与内需大环境尤其是地产基建行业的周期毁灭相挂钩,企业缩减预算致商务用酒需求锐减,宴席订单量同步下滑。中国酒业协会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务宴请占比进一步萎缩,消费加速向家庭独酌、情感连接场景转移

水井坊也因此被迫战略转向,公司提出“喝美酒庆美事”新主张,将白酒消费拓展至升学宴、家庭聚会等场景。通过“水井坊+第一坊”双品牌体系,在成都等堡垒城市强化文化营销,借博物馆活态展演绑定情感体验

公司还在渠道的精细化上因地制宜,实施“一城一策”,将全国市场分为堡垒、先锋、潜力三类,增加企业的市场维护能力。

不过,随着量价齐跌成共性,白酒步入“挤泡沫”周期已经显而易见,企业的努力也仅仅只是溯流泅渡的一场挣扎。

2025年一季度白酒产量103.2万千升,同比下降7.2%,超半数酒企营收利润双降。行业的下行,恰恰首当其冲的是伪高端产品,竞品促销带来的分流与消费者的总体理性化,使高价即高端的逻辑彻底失效。

渠道扩张的一招鲜已然成为时代顽疾,白酒固有的饮用属性也就得以凸显。酒是用来喝的,但过去太多的中高端酒没有被饮用,这恰恰是引发如今高端适应性危机的重要原因。

如今,停货保价与降价走量几乎成为行业的无解选择题,酒企更需警惕渠道信任瓦解的次生风险。高端白酒失去商务宴请场景后过度脆弱,水井坊拓展情感场景的尝试虽具前瞻性,但家庭聚会、升学宴的用酒单价与频次,显然难以填补缺口。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年中报告表明,主流消费价格带正从300-500元向100-300元下移。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越来越高,要么选择共识更强的真高端品牌,要么选择彻底平价的口粮酒,踏入次高端陷阱的客户越来越少。

没有可持续的消费场景,再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无法支撑价格泡沫。消费习惯的变迁带动产业需求的变迁,尤其是在白酒产业整体的信仰群体逐渐老去的情形下,水井坊等酒企所面临的难题不仅仅是价值重构,更是生死课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