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旧记忆”变成“新顶流”!广州城市治理放大招

把“旧记忆”变成“新顶流”!广州城市治理放大招

 

一座城市的“绣花艺术”。

1

火爆的永庆坊

永庆坊彻底火了。

这条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的千年古街,如今日均客流峰值突破1.6万人次,2024年全年游客量高达2000万人次,成为Z世代争相打卡的“顶流”景区。

 

看着人潮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前摩肩接踵,汉服少女与摇滚青年穿梭于骑楼廊下,Livehouse的摇滚派对几夜间涌入上千年轻人,音浪与霓虹点燃百年麻石巷,老广们可能有点恍惚:

这还是曾经那个老旧的永庆大街吗?

永庆坊保存着广州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以前,这里叫作永庆大街,建筑结构老旧,部分房屋损坏严重;单体建筑面积小,建筑密集,公共空间缺失;街道采光、通风、消防等环境差。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因该片区建筑整体风貌保留完整、居民较少,永庆坊被确定为恩宁路微改造试点项目,这也是广州的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项目一期于201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期于2020年12月25日全面开街。

如今,永庆坊以非遗文化为核心,打造了广州首个非遗主题街区,通过业态升级焕发传统街巷生机。永庆坊占地虽只有11.37万平方米,但保留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等79处建筑遗产,传承并引入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在永庆坊,人们忍不住感慨:传统骑楼的“旧”与潮流业态的“新”,达到了完美统一!在这里,既有重商兴业的繁华,也有用心生活的烟火气,更有海纳百川的包容。

 

改造后的永庆坊给广州带来的不只有氛围与情怀,还有商业价值。

数据显示,永庆坊一期投入运营后,吸引了近60家精品民宿、创意轻食、文化传媒等方面商户和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约150个,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为街区注入新活力。二期新增就业岗位约1300个,带动经济收益过百亿。

 

可以说,这是一个兼具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城市改造典范。

2

“老产业”迎来“新生”

永庆坊的成功并非偶然。

一方面,永庆坊的底蕴深厚。晚清开埠之时,恩宁路老街已经是华南的核心经济区,只是后来遭遇时间磨砺,房屋年久失修,逐渐走向破败。

另一方面,这离不开广州的规划。永庆坊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微改造城市更新模式,由政府制定《永庆坊片区微改造建设导则》《永庆坊片区微改造社区业态控制导则》,采用BOT模式,公开招商引入万科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给予其一定年限经营权,期满后移交区政府,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为了保护西关历史文化,永庆坊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理念,在维持场地现状格局、肌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及保留修缮,整治、保护、活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对建筑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

此外,业态设置上,永庆坊划分东西两区,“粤韵西区”以文创特色、非遗传承、国粹文化、特色美食、老字号为主要内容;“风尚东区”侧重国潮时尚、先锋文化。

 

“老城市”与“新活力”在这里得到了巧妙融合。

视野再放大一点,除了永庆坊,在广州,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例如多宝街,以前居民们走进街巷内,盘旋在头顶的是各种电线、网线,非常杂乱压抑。改造工程做完后,三线埋到地下,麻石街重新铺过,很多居民又重新搬回来居住。

 

再如耀华大街,当地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功能活化三大方面展开。对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空间、绿地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等进行整体保护与完善优化。对区域内各处区级登记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一户一策进行保护修缮。同时,还对街区内公房进行修缮后活化利用,连片统筹区域文商旅资源,以点带面激发片区活力。

 

更经典的,是对水道的改造。广州被称为“水城”,珠江蜿蜒穿城,城内河涌水道密布。

花地河是珠江航道的一条支流,也是广佛跨界河涌,全长约8.44公里,是荔湾区最大的河涌。但由于曾是广州的市郊工业区,花地河一度污染严重、河水黑臭。

这几年,广州大力实施花地河综合整治,对流域15个联社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共新建污水管网约580公里。经综合治理,花地河已稳定达到地表三类水的标准,水质已达可供游泳级别。龙舟队员训练经常下水,河水浸湿全身都不怕。

如今,花地河畔碧道焕然一新,常有市民在附近休闲散步,儿童乐园更是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嬉戏玩耍。

 

荔枝湾涌,通过截污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昔日“臭河涌”变身“清水廊道”,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并入选广州市第一批美丽河湖。漫步荔枝湾涌,看一湾清流蜿蜒穿街过巷,尽显“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风情。

驷马涌,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过度排放曾导致驷马涌受到严重污染,水质黑暗发臭。2016年,广州还将驷马涌列为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的驷马涌两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还成了有名的“遛鸟长廊”——80米的清新廊道上,聚满了漂亮的鸟笼,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

 

放眼整个广州,曾经的旧电池厂变成了T.I.T文创园,成为citywalk胜地;紫坭堂文化创意园,由“甜蜜工厂”变成《热辣滚烫》拍摄地;珠江钢琴创梦园则由老厂房蝶变而来,助力街坊文艺梦“起飞”……

 

广州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功能业态、街区特色与现代生活的城市更新改造路径,让更多“老产业”迎来“新生”。

3

广州的“绣花式治理”

广州何以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在笔者看来,有几个关键的点。

其一,共享的格局。对广州来说,珠江是稀缺资源。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珠江畔,湿地、绿地、公园、步道,都是对外开放的。

其二,共建的构想。例如,广州通过开展“畅享绿美广州共筑清水梦”等各种宣传活动,鼓励市民参与到河涌保护中来。许多志愿者组织自发成立,定期在河涌两岸开展垃圾清理、水质监测等活动。根据媒体报道,驷马涌环卫工人谢全,日均巡逻20公里,两年清理了约20吨垃圾,推动驷马涌向水清岸绿转变。

 

其三,共赢的思维。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广州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址。广州通过更新改造,盘活老旧工业厂区资源,有效推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以及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不断优化,激活经济活力。这样一来,老旧工业厂区“变废为宝”,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正是共享、共建、共赢,让广州不断焕发活力。

往更深处看,广州的城市治理是一脉相承的。从2000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到2009年第二轮战略规划推动功能升级,再到2024年《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远期目标,广州始终将老百姓的切实需求融入城市规划。

 

当社区设计师走进街巷与居民共商公厕改造方案,当“社区事·街坊做”让垃圾站变身便民艺术空间,当1174余处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一张张规划蓝图就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

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全市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历史性实现100%优良,147条黑臭水体在全面消除黑臭基础上治理成效得到巩固提升;与2010年相比,中心城区白鹭等鸟类分布范围扩大2到3倍,数量增加3到5倍;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超1400公里,11条绿美碧带通过市级评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广州,让城市的未来,生长在每一个市民的期待里!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总书记在永庆坊考察时指出: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那之后,广州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绣花式治理”之路。26片历史文化街区、792处文物保护单位、841处历史建筑……都在“绣花”之后逐渐出圈出彩。

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鲜花之城”,是“美食之城”,是“开放之城”,是“千年商都”……

它的标签还在增加,它的进化还在继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