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助贷“新规”落地迈入倒计时。
行业最大的焦虑,莫过于年化利率超过24%的业务整改会不会遭遇“一刀切”。
与此同时,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开展年化超24%(下简称“24%+”)的业务,讨论喧嚣尘上。
先不下结论。
如果直接问会不会被“一刀切”难有答案,不妨试试反过来想,如果“一刀切”真的到来,助贷行业和信贷消费者可能都会经历什么?
想明白了,或许就有答案了。
利弊或都被高估的“24%+”业务
从体量上来看,整个助贷行业的规模都不大,24%+业务体量就更小了。尤其是在2020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后,头部助贷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在多轮窗口指导下,都已在持续压降24%+的业务占比。
根据中银协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为1.38万亿和1.35万亿。
而就头部助贷平台来看,在贷规模超千亿的不足10家,算上超500亿的也就12家左右。如果说,助贷行业也是万亿级市场,相当一部分还与消费金融公司有合作,规模统计或存在重叠交叉。
因此,对比信用卡约22.90万亿的市场规模,助贷及消金公司的规模确实不大。即便是两个细分领域合并粗劣计算,行业规模可能也仅2万多亿(仅约为信用卡的十分之一),且头部集中效应明显,而24%+业务主要集中在腰尾部平台。
显而易见,24%+业务即使被“一刀切”,放在整个消费信贷行业中看,规模和占比都是影响较小的。
但一个不可置否的现实是,信贷业务是分层的。
24%+业务本属次级客群,如果都能从银行轻易获得信贷服务,助贷行业可能在当初就已没有诞生的土壤。
虽说这部分客群的需求是信贷,而非24%+的信贷,但如果平台要商业可持续服务这部分客群,就不得不考虑用较高利率覆盖高风险。
那么,如果24%+的业务骤然被“一刀切”,这部分需求将涌向何方?
信贷需求转移或将“暗涌”
众所周知,监管新规划定利率红线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但若“24%+”业务骤然被“一刀切”掐断,这部分借款需求却不会忽然消失,势必有部分或将“暗涌”至民间借贷等渠道,借款人的权益可能更难得到保障。
上述已提及,从商业可持续的经营情况看,“24%+”是信贷业务中的次级客群,年化低于“24%+”对于平台经营而言,这部分客群的收益难以覆盖风险。
若综合成本上限“一刀切”锁定在24%,要维持盈亏平衡,平台需要将坏账率控制在8%以下。但现实是,部分高风险客群的坏账率早已高于15%(不同平台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要么提高准入门槛筛掉这部分客群,要么通过其他方式变相收费——这就是困境的症结所在。
因此,如果真“一刀切”,这部分客群很可能会被业务相对规范的头部平台们放弃,而当这部分需求“涌向”透明度更低的民间借贷,会发生什么?
显而易见,曾经民间借贷的诸多乱象,可能都会发生。
比如,超高利率、暴力催收。
而这些,都是借贷行业一直致力解决的乱象,又可能回到了原点。这,不仅不利于信贷行业的有序发展,更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不利于社会的长足稳定发展。
“逃废债”或愈演愈烈
与上述信贷需求转移“暗涌”既相互关联又更为困扰的问题,是警惕“逃废债”愈演愈烈。
昔日P2P业务清退的“后遗症”仍历历在目:逃废债群体组织化、反催收产业链壮大,甚至衍生出专门教唆借款人赖账的灰色行业。
如果“24%+”业务真要“一刀切”,原本已经让行业身心俱疲的“逃废债”黑灰产大概率会愈演愈烈。
要知道,当前助贷用户中多头借贷比例较高,面临“借新还旧”的客群不在少数,一旦“24%+”业务“一刀切”,这部分借款人的需求若不能被其他渠道(比如民间借贷)及时承接,原本脆弱的现金流会不会断裂,因而更容易向“逃废债”的队伍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心存侥幸的老赖,在操作“逃废债”时可不会管你是什么机构主体,无论是助贷,还是银行、消金公司,在他们眼里都一样。
近几年来,“逃废债”影响的已远不仅仅是助贷平台,同样也影响着银行、消费金融等资金方的贷后管理和风控指标,是关乎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因此,“一刀切”后续可能面临的“逃废债”愈演愈烈隐患,或许比信贷需求“暗涌”向更不透明的市场还教人头痛。
再结合24%+业务实际规模占比较小来看,或许该审慎衡量,“一刀切”24%+业务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否真的利大于弊。
当然,这也绝非是对24%+业务放任不管的理由。只是,比起“一刀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如果暂时没有,是否有合理的过渡期限“边走边看”?
对行业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该在持续的整治中寻找新的平衡——既要商业可持续,又要更普惠更透明。
对监管而言,既不能放任市场变相加息,还又需避免“一刀切”可能引发的动荡和隐患。
因此,比起“一刀”切掉24%业务,如何监督行业寻找商业可持续、风险又可控的新平衡,才是更利于长足稳健发展的关键。
说到底,值得争论的不是简单划一条红线,而是兼顾金融健康、商业可持续与社会公平的可能三角。
----------------------------------------------------the end------------------------------------------------------------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