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金融周观察
编辑|周大富
今年夏天,人形机器人再次以未来的高预期和当下的技术突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7月28日刚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不少来自中国的厂商和机构在现场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硬件成果与落地案例,具身智能已迈向可协作阶段:
工业上,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可用于汽车零件分拣, “灵柯”双臂机器人进行大型构件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物流仓储中,星动Q5可智能分拣,“青龙3.0”搭配“时空算力背包”用于物流配送等;医疗领域,“具身智能康复港”整合30款康复机器人;夸克AI眼镜也已完成研发,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发布。
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近半个月,机器人板块几乎收复5月以来全部跌幅,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表现尤为亮眼。但与过去的题材炒作不同,这一轮行情的根基并不止于乐观的想象力——它更指向产业链实质性进展和投资周期切换的起点。
基本面助推板块快速修复
今年3月,机器人指数冲上阶段性高点后陷入调整,5-6月期间市场热点集中在创新药等医药板块,机器人相关标的经历较深幅度的技术性回调。但进入7月,板块出现明显修复,多家券商研报认为,这波反弹并非一次性的“事件刺激”,而是结构性修复的起点。
其一,政策的持续支持,为资本与产业的互动提供了稳定的环境。7月上旬,工信部明确表示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强调前瞻性布局新赛道;地方政府在投融资和采购侧亦有跟进动作。政策支持相当于为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估值修复的触发器。
其二,产业大额订单爆发,应用场景不断拓宽。近期,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拿下1.24亿元双足机器人订单;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也在近期落实。这些订单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显著提升了市场对盈利模型的预期。
总结来说,机器人行业正步入正向发展循环:政策层面的明确导向为行业注入了稳定的资源投入动力,资本的加持又让企业快速提高产能,促成了商业订单的规模化落地——据IT桔子数据,截至上半年,机器人领域共发生286起融资事件,交易金额超过27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融资事件同比增长约138%,融资金额同比增长180%。
订单的兑现与场景的拓展,又反过来印证了行业的商业价值和成长空间。基于这种良性循环,中信建投、申万宏源、长城证券认为,近期机器人板块的强势表现,并非单纯的短期超跌反弹,更可能标志着市场开始重新审视整个行业的内在价值与长期增长潜力。
“人形机器人”成估值主引擎
从个股涨幅可以清晰看出,支撑本轮机器人概念上涨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商业模式清晰、业绩持续改善或市场份额加速扩张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相对成熟的领域——它们凭借稳定的订单转化能力、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化,或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上行的主力。
与此同时,一批聚焦特定应用场景的专业机器人公司也表现亮眼。例如,深耕能源领域的某龙头公司,其新能源电池制造相关机器人设备受益于全球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扩张的需求爆发;还有在军工智能装备领域持续突破的企业,叠加国防装备升级的政策支持,这类企业既享受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红利,又受益于所在细分领域的需求增长或政策倾斜,形成“产业+领域”的双重增长动力,进一步丰富了板块的上涨逻辑。
落实到具体的投资工具上,当前市场上的ETF跟踪的是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和中证机器人指数,这两个指数历年业绩相差不大,其中中证机器人指数成立时间更长,历经市场周期考验更充分,截至7月29日的年内涨幅为15.45%。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7月29日
从行业分布来看,两个指数各有特点。中证机器人指数的标的覆盖相对更全面,且聚焦度与产业关联性更突出:其机械设备+计算机+家电的权重近85%,紧密围绕机器人核心产业链布局,对产业上下游的覆盖更系统;而国证机器人指数行业分布更广,除机器人产业外还涉及汽车、国防军工、医药、化工等分支。
相比之下,中证机器人指数在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赛道上布局更纯粹,对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深耕特性也更为显著。
从指数产品看投资抓手
在此背景下,部分跟踪核心指数的指数产品凭借对行业主流标的的紧密覆盖,既能锚定机器人产业的基本面趋势,又能通过指数本身的调整机制逐步纳入符合产业方向的新成分股,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布局工具。
例如,中欧基金宋巍巍管理的中欧中证机器人指数发起(A:020255;C:020256)是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的代表性产品,为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者提供了贴合机器人产业核心脉络的选择。
该基金的行业覆盖范围包括工控设备(占比20.2%)、机器人(占比16.1%)、横向通用软件(占比9.7%)。该基金侧重全产业链的均衡布局,规避单纯对“人形机器人”概念的炒作,适合长期持有以捕捉行业β收益。
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二季度末,中欧中证机器人指数发起A(020255)上半年近一年累计涨幅超33.28%,不仅跑赢32.11%的业绩基准,且较沪深300指数超额收益近20个百分点。从规模来看,自2024年1月17日成立以来,该基金规模实现连续六个季度增长,自去年四季度起更是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总规模达19.68亿元,是场外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的产品中规模最大的一只。
从指数产品看投资抓手
2025年中,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概念向量产商业的关键转折期。从投资者视角来看,本轮行情提示我们一个重要信号:在政策呵护与产业进展明确的结构性赛道中,指数型投资工具能够有效地捕捉阶段性红利。
随着海外特斯拉Gen3的量产进度推进、国内厂商的量产订单逐步落地,机器人板块的产业链条或将继续拓展。在市场情绪尚未极度乐观、估值尚未显著泡沫化之际,适度参与这一波“硬科技跃迁”带来的机会,或许正当其时。
注释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