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公子
编辑|周大富
最近市场持续升温,3800点重燃大伙入市热情。大额存单转让数激增,7月开户数量又上来了。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精准赶上市场高位,与其遗憾没在高点“左侧”提前布局,不如看看眼前还有哪些确定性更高的机会。
每个人对自身财富“上限”的掌控能力不一,如果说抓住“上限”很难,那么兜底的“下限”则尽量要守住,尤其是在利率下行加速的当下。
多年前4字头3字头的大额存单,转出去就再也买不回来。近期,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又又又要下降了。仔细数数,这是国内进入到本轮利率下行周期以来,保险行业第四次调整预定利率了:
2019年8月:普通型养老年金与长期年金预定利率从4.025%下降至3.5%;
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从3.5%下调至3.0%;
2024年8月:从3.0%下调至2.5%;
2025年7月:监管部门宣布“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预定利率将进一步下调至2%。
这意味着,想要抓住最后的“2.5%”,就剩这几天了。很多产品都将在8月31日停售(小周不上链接,放心读)。
当然,很多小伙伴也会觉得2.5%不够看,尤其是和港险(分红险)对比,就更不够看了。但你是否想过,二者比较基准其实拉不平。二者解决的需求不同,只比较收益并不合理。退一步说,即便只比较收益,真实的收益情况你确定都了解吗?
我们随意挑两个产品来举例、厘清。
(一)
先来看港险。以出自俗称“三巨头”的其中一份产品为例:
年交1.5w美元,交5年,一共投入的本金就是7.5w,如果看“演示收益”,是第8年回本;但是看确定部分的“保证金额”(相当于通常我们理解的“现金价值”),则要第19年才回本。为方便理解,下图右侧,是按“演示收益”总额换算成年化收益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其一,要看到手收益,区分产品的“演示收益”和“保证金额”很重要,“演示收益”(表中为“总额”)是不确定的,实际取决于公司的分红实现率,过往表现只能是参考。这一点,也从侧面印证,购买这类产品,不能只看演示收益,更要看保险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如果把演示收益当成是预期的“上限”,也要做好充分的预期“下限”心理准备。
其二,回本时间长,真想保单收益高,要做好“时间换空间”的充分准备。具体可见上图,保单真正“高收益”大概率要到20-30年阶段才显现。如果期间要取出,收益很可能不达预期。并且,保单通常以美元/英镑计价,汇率损失可能只是其次,要换成人民币“回来”可能比“出去”更麻烦,没有长期海外生活规划的要慎重。
其三,产品设计不一,有部分产品可能兼顾了现金流(满足年限可领取),但领取将对整体回报率有影响。
如果上述情况都能接受,优点当然是预期收益高。个人看来,这类产品谨慎跟风,更适合有长期海外规划、有大笔资金闲置且能理性接受产品风险点的人群。
(二)
从腾讯微保挑一个近期在售的,预期收益2.5%的年金险产品来看看:
太平洋瑞有余年金险(目前腾讯微保在售至8月31日)。
人民币年交1.5万为例,交5年,第7年就回本了,现金价值是保证实现的,体现在保单合同上。交5年可选从45岁领到60岁,有现金流。同样的,为方便理解,换算成年化收益看:
这类产品,主要关注点是现金价值回正时间、领取规则及收益情况。
产品虽以“生存金/满期金+现金价值”的形式来体现收益,但看回本时间,核心还是看现金价值。如果一定要对比港险,虽然收益较低,但这些收益都是确定的,总结下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这类产品通常回本快。基本就是缴费完毕的第二年就回本了,即便届时有其他投资选择或安排,试错成本更低;
二是,安全垫高,且可以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锁定长期收益——同样稳健的长期看很可能没它收益高,比它收益高的却没它稳健。以瑞有余为例,持有10年以上能跑赢国债利率和现在“1”字头的大额存单;
三是,在回本快、稳健的前提下还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现金流,不同缴费方式可选领取至不同年龄段。
对于有闲置资金,又有养老需求,又要稳健,中长期内又无明确资金规划(包括不知道要投资什么)的人群而言,这类产品是不错的“安全垫”选择。别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既有又要”的人,真的很多,小周就是其中一个,用户需求从来不是只有收益。
对比港险,这类平衡型的中期型产品,可能更适合普通人。
(三)
写在最后:
之所以举例,不为上链接(要买的也不要私,可自行到腾讯微保搜“瑞有余”,上面还有很多同类产品,可自行换算成年化收益对比),而是想在当前投资环境下提醒下小伙伴们,别忘了自己的需求不是只有收益!别忘了自己的需求不是只有收益!尤其是保险!如果遇到只和你强调收益的产品销售,一定要谨慎。
即便要选择收益较高的产品,也要多了解真实的收益情况。看不懂产品演示的,可以让客服或经纪人换算成年化收益对比,更直观。
此外,要多理解收益构成,搞清楚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哪些是更符合自己需求的,而不是简单对比数字大小。
保险通常是用来保障“下限”的主要工具,而不是追求“上限”的主要工具。永远不要只看收益而忘了需求,尤其不要忘了风险偏好也是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产品。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