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AI赋能、政策”三重驱动,中国创新药加速迈入下半场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通过技术突破+AI赋能+政策支持的三重驱动,从“仿制跟随”转向“源头创新”。

恒瑞再传好消息。

7月28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将HRS-9821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和至多11个临床前项目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的选择权授权给葛兰素史克。

根据协议,葛兰素史克支付5亿美元预付款。

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将有资格获得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

受此影响,当日,恒瑞医药触及涨停。

过去几年,受周期等多重影响,创新药行业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创新药行业在BD出海表现强劲,一二级市场共振之下,已逐步走出低谷。

从交易端看,今年上半年,BD交易(businessdevelopment,业务发展)爆发式增长,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海外授权(license-out)实现交易总额近660亿美元;

从资本端,2025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规模达119亿美元,其中中国创新药企业表现突出。恒瑞医药通过港股IPO募资98.9亿港元,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行业最大规模IPO。

整个赛道沉积在“兴奋”的状态中,投资人更是直言,“美好的一天从魔幻的BD开始。”巨额BD大单,能否掀起国内创新药新一轮周期高峰,似乎不远了。

01

出海竞争

BD交易爆发式增长

7月28日,中国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上演“双市狂飙”:H股收盘飙升24%至84.30港元,A股涨停报62.04元,创下近4年新高。

这场资本狂欢的导火索,是公司当日早间披露的重磅协议——与全球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创新药专利许可合作,首付款达5亿美元(约35.73亿元人民币),潜在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约857.6亿元人民币)。

860亿,刷新中国药企单笔license-out(许可授权)交易金额纪录;恒瑞医药A+H股狂欢,见证中国创新药全球定价权觉醒。

不仅是恒瑞。

今年,三生制药宣布与美国医药巨头辉瑞达成总额60.5亿美元的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海外权益授予辉瑞;石药集团的“50亿美元”同样震撼业界。这家老牌药企正就三项授权交易展开磋商,涉及EGFR-ADC药物SYS6010等核心资产;和铂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内容涵盖基于和铂医药专有的Harbour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在多治疗领域的多项目授权许可协议。

一笔笔BD交易订单,让中国创新药又香了起来。

一方面,2027-2028年,默沙东Keytruda、百时美施贵宝Opdivo等明星药专利到期,MNC面临巨大市场损失,急需补充管线,且现金储备充足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中国药企在ADC、双抗、小核酸等前沿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中国在热门靶点布局领先,成本与效率优势明显。

同时,优质临床数据增强了中国药企议价能力,例如宜联生物HER3ADC因早期临床肿瘤缩小30%的数据,与BioNTech和罗氏达成超20亿美元交易。

华福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另据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逼近2020年全年交易总额的五倍,赶超2024全年BD(商务拓展)交易总额,相当于同期汽车出口额的2.5倍(以2024年数据推算)

一场由中国药企主导的全球医药版图重构正加速推进。

自2021年以来,持续爆发的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加速渗透,尤其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等领域的交易热度显著提升,创新药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利器。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说2023年的BD爆发,很多投资人还认为是前一波创新药投融资泡沫中研发的早期分子呈现批量授权,那么今年,随着创新药海外授权爆发,彻底明确了中国创新药开发在全球的竞争力。”

02

AI赋能:重构研发全链条

从靶点发现到商业化的效率提升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一场技术的“胜利”

回到恒瑞这笔高达120亿美元的交易上,一个细节是,这一项目经严格筛选,所有项目经评估均具有成为“同类最优”或“同类第一”的潜力。这为合作的价值兑现奠定了基础。

窥一斑,知全豹。

只有在技术和产品上建立绝对壁垒,才能在出海之旅上不断突破。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中国创新药出海之旅曾出现“被退回潮”。

2023年,百济神州、加科思、基石药业、天境生物等多家药企的创新药海外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接连被海外药企退回。而背后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国际环境和市场影响;其二,项目自身问题。

简单理解,这类交易双方牵手成功,转让方是为了及时“回血”,尽快推进下一步的研发;而受让方则是买入药物,增强管线。但当临床数据不佳、进度落后、副作用大等情况发生,导致未能达到里程碑预期,合作终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款药品出海能卖出天价,主要与药品的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度有关。如果是在一个万亿蓝海赛道,孕育而出一款孤儿药——即市场上仅有这一款产品,那么他的价值可想而知。

而过去,中国创新药赛道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重复创新,一个细分领域崛起,伴随而来的是同质化创新。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创新药的出海,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除了技术创新带动中国创新药快速走向海外市场,AI与创新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的底层逻辑。

一般而言,一款新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再到上市,平均耗时10~15年,耗资更是常常超过20亿美元,而成功率却不足10%。而中国药企正在通过AI技术,将整个环节缩短,增强生产力,从而实现降本增效。

例如,在靶点发现层面,英矽智能的PandaOmics平台分析数百万篇文献及临床数据,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识别出ENPP1作为免疫治疗新靶点,其开发的ISM5939抑制剂通过调节cGAS-STING通路,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与PD-1抑制剂联用的协同效应。

传统靶点发现需3-5年,而AI将周期压缩至12-18个月。

再如双鹤润创的眼科项目通过AI分子设计,仅用10个月完成从靶点验证到候选化合物(PCC)确定,较传统方法缩短6个月。

在生产优化层面,药明康德无锡ADC原液工厂引入AI质量控制系统,批次间差异降低至5%以内,产能提升3倍。其数字孪生平台模拟生产流程,将工艺开发周期缩短40%。

过去,中国创新药受制于“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困境,不仅让阿尔茨海默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等领域的患者在漫长等待中错失希望,更将中小药企挡在创新门外。

通过AI赋能,对药企而言的降本增效,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带去了更多机会,而对于患者而言,效率提升意味着更多急需药物能加速上市。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渐冻症等罕见病患者,可能因AI的介入提前3~5年获得治疗方案。

可以想见,在AI赋能之下,中国创新药研发效率的提升将为其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

03

政策扶持:从资金、审批到支付

中国创新药实现全流程革新

技术创新正在加速药企出海,与此同时,政策方面也在提供更优渥的发展“黑土地”。

今年7月15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启动,这次集采对企业价差作出一定控制,但对价差的计算作出优化,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

对于每个品种报价最低的中选企业,国家医保局要求其对报价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国家医保局还提出坚持“反内卷”的原则,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反内卷”这一新提法,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过去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超常规低价策略参与竞标,甚至出现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等极端现象。

而当“反内卷”成为集采新常态,创新、优质等势必成为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也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前提,价格优势方能得以显现。

不仅如此,7月1日,正式启动了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简称“商保创新药目录”),同步出台加强对创新药研发支持、支持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和商业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和强化保障措施等维度的配套政策体系,为创新药品从实验室研发到临床支付的全链条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几年,为了支持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政策端不断释放利好。

比如,“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08-2020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128亿元,推动90个新药获批(含24个1类新药),技术改造200余种临床急需品种。例如,埃克替尼、西达本胺等国产原研药打破国外垄断,肺癌靶向药埃克替尼通过价格谈判促使进口药降价超50%。2025年专项升级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重点专项,聚焦ADC、双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达1亿元。

为了鼓励创新,2023年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统一提高至100%(未形成无形资产)或200%(形成无形资产),覆盖临床试验、工艺优化等全阶段。以恒瑞医药为例,2024年研发投入超80亿元,享受税收减免约12亿元,直接降低创新成本。

此外,国家还在不断推动技术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比如,国家药监局推动建立“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平台”,实现GLP-1/GIP双靶点药物HRS9531等项目的快速毒理评估。同时,开放国家级生物样本库(如北京协和医院样本库),企业可申请使用超200万份临床样本,加速靶点验证。

在审批端,政策也在推动全流程提速与机制创新。

比如,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四个通道。2022年至今,累计批准创新药90个,其中2025年截至6月已批准29个,包括CAR-T疗法、PD-1/VEGF双抗等重磅品种。例如,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通过附条件批准上市,从申报到获批仅用11个月,较传统流程缩短60%。

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于2020年实施后,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天压缩至30天,2024年临床试验申请(IND)受理量同比增长45%。科伦博泰的芦康沙妥珠单抗(HER2ADC)通过默示许可快速进入Ⅲ期,海外授权交易额达32.88亿美元。

政策协同效应与行业变革之下,中国创新药经历了效率的提升。以研发效率为例,从靶点发现到上市平均周期从12年缩短至8年,2025年1类新药申报数量达158个,同比增长35%。

政策的加持之下,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正在加速中。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技术突破+AI赋能+政策支持”的三重驱动

一项研报指出,随着国内创新药管线质量的持续提升,未来国内创新药企业对外授权交易金额有望保持增长。

而将目光放大到整个产业,中国创新药行业正通过技术突破+AI赋能+政策支持的三重驱动,从“仿制跟随”转向“源头创新”。

ADC、双抗、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全球领先成果,以及AI在全链条的深度应用,标志着中国已跻身全球药物研发第一梯队。

但需要直视的是,和欧美百年药企比,中国药企仍然年轻。在技术积累、原始创新能力、全球布局等方面,中国创新药企需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有了政策红利和研发升级的先决条件,加之全球需求的共振之下,中国正在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转型突破。未来若能突破源头创新与国际化瓶颈,中国药企有望复制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崛起路径,诞生世界级医药巨头。

这一天,应该不会太遥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