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自救首先得要钱。
谁也不知道,夹在胖东来模式与名创优品模式之间的永辉超市,转型路能否走通。
7月30日晚,永辉超市向资本市场抛出了一封沉重的求救信。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39.92亿元。其中32.13亿元将用于298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升级改造,3.09亿元投入物流仓储升级,剩下4.7亿元则用来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贷款。
就在半个月前,这家曾经的超市龙头刚刚发布业绩预警。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2.4亿元,扣非净利润更是巨亏8.3亿元。
图源:公司公告
永辉超市此次定增预案,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资本自救。按照计划,公司将以竞价方式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价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
募资用途直指当前最紧迫的痛点,也就是门店改造与债务危机。
将要进行改造升级的298家门店,将在未来24个月内完成商品结构、购物体验、组织架构及薪酬体系的全面改革。单店改造成本在300万至800万元之间。
物流升级项目获得3.09亿元,主要用于改造现有30个物流中心,解决设备老旧、智能化程度不足等问题。而4.7亿元的救命钱将用于偿还债务或补充现金流,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负债总额达34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8.73%。
股权结构上,第一大股东骏才国际(名创优品控股)持股29.4%,但仅提名3名董事,并未掌控董事会。定增后公司仍将维持“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永辉超市转型所面临的阵痛,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调改开业93家门店的同时,关闭了227家长期亏损门店,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的关店数量。截至6月底,永辉超市调改门店总数达124家,而正常营业门店仅剩523家。
关店潮带来沉重代价:闭店过程中产生租赁赔偿、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费用。同时,调改门店需要经历歇业装修、新设备投入、旧资产报废、重开业支出等过程,导致收入中断而支出激增。
供应链改革同样烧钱。永辉在报告期内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和商品的升级汰换”,试图建立“品质零售”的商品体系。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期内显著拉低了业绩表现。
亏损幅度在二季度急剧扩大。一季度公司尚有1.48亿元净利润,但二季度单季亏损达3.88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9.67亿元。这种断崖式下滑,暴露了转型节奏把控的难题。
当然,永辉的困境不是转型导致的,如果不转型,永辉的日子可能更惨。从2021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高达95.01亿元:2021年亏39.44亿元、2022年亏27.63亿元、2023年亏13.29亿元、2024年亏14.65亿元。营收规模从2021年的910.62亿元持续萎缩至2024年的675.74亿元,四年缩水25.8%。
伴随业绩下滑的是沉重的债务压力。截至2025年3月底,永辉超市总负债34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务超过百亿元。而账面资金远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资金链紧绷如弦。
2024年9月,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通过广东骏才国际斥资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权,并于2025年3月当选董事,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位零售老将给永辉开出了“三提两降”的药方:提人效、提业绩、提毛利;降成本、降费用。
叶国富制定了激进的调改时间表:2025年调改门店200家左右,关店250-350家,2026年6月前完成所有存量门店调整。在自有品牌方面,2025年计划上架60支新品,孵化至少10支年销超1亿元的“超级单品”。
调改效果已有初步显现。永辉内部统计显示,调改满3个月的门店基本实现盈利,成熟门店销售额翻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也佐证,75%的调改超市门店销售额实现增长。
此次39.92亿元定增对永辉而言是救命钱,但远非万能药。
资金压力依然巨大。此次募资中用于偿债的4.7亿元,相比349亿元总负债只是杯水车薪。公司预计定增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可能被摊薄,已承诺制定填补措施。转型节奏面临两难,关店过快会导致区域市场断层,而调改过慢又将延长阵痛期。
而且,和胖东来扎根河南不一样,永辉的盘子铺得太大,不可能照抄,一定要在胖东来模式的基础上摸索出自己的玩法。胖东来模式强调高客单价与服务体验,但永辉长期依赖生鲜引流的大众路线,二者基因存在根本差异。供应链改革中,新旧供应商切换导致的商品断档与物流效率下降,仍在拖累门店运营。
今年9月底,是永辉副总裁王守诚所想象的康复节点,此时闭店工作将基本结束,新永辉也将走出病痛期。但资本市场留给永辉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公司高企的负债,每天仍产生着巨额财务成本。零售转型没有捷径,品质与规模能否兼得,是留给转型中的永辉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