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0 元秒杀的炸鸡,结算时被加收 3 元包装费”“明明只买了几个馒头,包装费却要好几块,拿到手发现就用塑料袋装着,连个保温袋都没有。”—— 这样的消费场景正在成为外卖市场的新常态。当平台补贴战硝烟四起,消费者看似享受着低价红利,却在包装费上遭遇 "暗度陈仓",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负担。这场由资本助推的价格游戏中,包装费正在异化为商家和平台的 "第二利润源"。
包装费太贵
“前几天点了几个包子,包装费居然要4元,我都惊呆了。”杭州白领小王告诉海闻君,她收到的就是普通的塑料袋装的包子,居然被收了4元包装费,她后来实在忍不住,跟平台客服反应了,客服安抚她,送了她3元现金红包,也就是说,这单外卖最终包装费花了1元钱。
无独有偶,海闻君刚刚打开某平台看了一下,巨额补贴下,一份牛肉饭只需要0元,但打包费却需要3元。
拆开一份外卖,其包装成本究竟几何?市场调研显示,商家常用的铝箔保温袋约 0.4 元 / 个,菜品打包盒 0.3 元 / 个,一次性筷子 0.1 元 / 双,全部物料成本总和约 1 元,即便平摊房租人工,总成本也难超 1.5 元。但现实中,杨国福麻辣烫 4 元、肯德基套餐 1.2 元、普通快餐 2-3 元的包装费屡见不鲜,价格远超实际成本数倍。
这种溢价背后,是外卖行业独特的盈利逻辑。在餐饮市场进入存量竞争后,价格战成为平台和商家的主要武器,而包装费则成为平衡成本的 "暗门"。某知名连锁品牌门店每月 1 万单外卖,按 3 元标准收取包装费即可创收 3 万元,其毛利率轻松超过 60%,远高于餐饮行业平均水平。上海市消保委尖锐指出,这种将本应包含在食品价格中的基础服务单独收费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 "二次收费"。
环保政策的推进更让包装费陷入争议漩涡。可降解餐盒成本是传统塑料的 2-3 倍,0.3-0.5 元的实际成本却被转化为 2-3 元的收费。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可降解材料成本预计下降 30%-50%,但这项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并未传导至消费者,反而成为商家涨价的借口。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强制收取 1 元可降解塑料袋费后,竟在未使用包装的商品上依然收费,形成 "环保名义下的强制消费"。
监管拉锯
包装费乱象并非新鲜事。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针对强制打包费问题发文,明确要求商家 "不得重复收费、不得捆绑消费",并督促平台公示包装材质和单价。该文件特别指出,整箱牛奶、成桶食用油等已有完善包装的商品被额外收费,以及 "系上未使用的包装袋" 等行为,既违背 "禁塑令" 初衷,也侵犯消费者权益。
面对监管压力,平台的回应显得敷衍。美团承诺对违规商户进行 "对应限权处理",饿了么则设定 "符合基本成本的收费上限",但这些措施缺乏量化标准。实际操作中,同一商户在不同平台收费不同、同一品牌不同门店标准不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肯德基推行的分段收费模式颇具代表性:鸡类小食 0.6 元 / 份,汉堡 0.8 元 / 份,全鸡 1 元 / 份,这种精细化定价看似合理,却回避了 "为何基础包装不包含在餐品价格中" 的核心问题。
有调研指出:72% 的消费者认为包装费不透明,68% 遭遇过 "取消包装仍收费" 的情况。消保委明确表示,外卖作为必须打包的商品,其基础包装成本理应包含在售价内,单独收费构成 "低开高走" 的商业套路,既损害知情权,也破坏市场公平。但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仍未出台统一的包装费定价标准,监管滞后让乱象持续蔓延。
消费者反击
当 3 元包装费出现在 0 元外卖订单中时,消费者并非只能被动接受。法律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消费者选择权和知情权;实操层面,多渠道投诉机制已初步建立。美团客服热线 10109777 和饿了么平台投诉通道均可受理包装费纠纷,12315 平台更是专门增设了 "外卖包装费" 投诉入口。
但维权之路仍存阻碍。多数消费者因金额微小选择放弃,而商家的 "技术性规避" 更增加维权难度。某麻辣烫品牌将 4 元包装费拆分为 "餐盒 2 元 + 餐具 1 元 + 保温 1 元",虽被投诉却以 "明细公示" 为由规避处罚。专家建议,消费者应重点留存 "包装与描述不符"" 强制收费 " 等证据,通过平台投诉后若 72 小时未解决,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外卖行业的包装费困局,本质是增长模式的深层矛盾。当 0 元外卖的噱头遇上 3 元包装费,折射出价格战的不可持续。随着 2025 年 "限塑令" 升级,可降解材料普及倒逼行业转型,包装费的定价透明化与成本合理化已箭在弦上。对消费者而言,警惕 "包装刺客" 需要擦亮眼睛;对行业而言,从 "玩套路" 转向 "拼服务" 才是长久之道。毕竟,真正的外卖红利,不该建立在 3 元包装费的算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