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正式约谈英伟达,针对其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中存在的漏洞及后门安全风险,要求英伟达公司作出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此次约谈揭开了全球AI算力芯片安全的新一轮焦点,暴露出外资高端芯片在安全可控方面的敏感问题,也为我国国产AI算力芯片产业链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进程注入了新的紧迫性和战略机遇。
英伟达H20芯片事件的核心在于,美方议员呼吁先进芯片出口须内置“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有专家透露相关技术已非常成熟,疑似已集成于该芯片中,形成对用户隐私和终端安全的潜在威胁。
现代GPU芯片由于架构复杂及固件闭源,检测此类后门异常困难,增加了安全风险的隐蔽性。这不仅是技术安全问题,更是国际科技博弈和数据主权的体现,对于中国而言,确保核心算力芯片及其供应链的安全自主,已成为当务之急。
结合中芯国际(SMIC)年报数据,当前逻辑运算芯片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算力芯片企业的规模与全球领先厂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工艺节点技术和芯片性能上。中国半导体先导产业正依托持续迭代的工艺节点升级,以及政产学研多方协同,推动国产AI芯片的研发突围。
受制于中美科技摩擦,国产算力芯片实现自主化被放在了战略高度。当前产业链覆盖从设备材料、晶圆制造、到先进封装测试,对国产化率的提升形成闭环推动。
国产AI算力芯片的加速落地目前主要依靠华为昇腾、寒武纪和海光信息等先行者。除此之外,数家具备核心技术和成长潜力的公司正积极布局A股及港股IPO计划,成为推动国产算力芯片生态的重要力量。
沐曦股份的曦云C600产品基于国产供应链打造,将为国内AI训练与推理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摩尔线程则与本土晶圆厂合作,共同开发FinFET工艺设计套件及GPU关键模块,结合国产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和2.5D封装,显著提升芯片互联密度和性能,实现更低功耗和国产化产业升级。
此次英伟达芯片安全事件,虽然短期内对外资高端算力芯片销售形成挑战,却无疑加快了国产算力芯片的自主可控进程,有望吸引更多资本和产业资源投入这一领域,打开新一轮结构性成长空间。
国产芯片厂商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和产业链生态完善,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在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未来可期。
核心概念梳理:
半导体制造板块:
中芯国际(SMIC):作为国内龙头晶圆代工企业,工艺节点持续升级,产能扩张明显,驱动国产芯片大规模制造落地。
华虹半导体:专注特色工艺,为国产芯片提供多样化晶圆制造服务。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板块:
北方华创、华海清科、中微公司和拓荆科技等国产设备供应商,随着国产制造加速,设备国产率和高端量产需求快速提升,是半导体产业链基础保障。
先进封装测试板块:
甬矽电子和通富微电通过Chiplet封装和2.5D/3D封装的技术突破,使芯片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成为可能,帮助实现算力芯片的高效集成与稳定供应。
算力芯片厂商:
寒武纪以AI专用芯片著称,持续创新推动算力性能提升。
海光信息积极布局国产算力芯片生态,配合封装与制造产业链环节协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