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林杰”)宣布将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凯电子”)71%的股权,交易总对价达14.91亿元,并拟配套募资不超过5亿元。这一并购案表面看是思林杰在新能源与军工电子领域深化布局的战略举措,但结合思林杰近年来的经营业绩、标的公司科凯电子的财务隐忧以及交易中暴露的合规争议,这场看似“强强联合”的资本运作,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思林杰自2022年3月登陆科创板以来,主营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的设计、研发与销售,初期曾凭借新能源汽车电子业务的高增长实现IPO募投项目的快速落地。然而,上市后公司业绩迅速由盛转衰。2023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仅为898.44万元,同比下滑83.8%;2024年前三季度更进一步恶化,扣非归母净利润转为负值。这一趋势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市场的阶段性饱和、客户集中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此背景下,思林杰将并购科凯电子视为扭转颓势的关键动作。科凯电子成立于1997年,专注于高可靠微电路模块的研发生产,核心客户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军工集团下属单位,2022年营收达4.69亿元,2023年虽降至4.19亿元,但其军工属性与技术壁垒仍具有稀缺性。通过收购科凯电子,思林杰不仅试图切入军工电子这一高毛利赛道,更希望通过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然而,这一战略意图能否实现,仍需审视并购标的本身的质量及其整合难度。
尽管科凯电子在军工领域具备一定技术优势,但其近年的财务表现却暴露出多处矛盾。首先,应收账款规模持续攀升。2023年期末应收账款余额达2.38亿元,占总资产的38.5%,而同期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2.8%。这种“营收降、应收款增”的背离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其收入确认政策合理性的质疑——是否存在通过延长账期虚增收入的行为?
其次,客户集中度过高构成显著风险。2023年科凯电子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营收占比达76.2%,其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一家即占比70.51%。这种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经营模式,不仅使科凯电子面临议价能力弱化的困境,更可能因军方采购计划调整或政策变动导致业绩剧烈波动。相比之下,2022年其前五大客户集中度为68.3%,两年间反而有所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担忧。
更为关键的是毛利率异常问题。2023年科凯电子综合毛利率为52.4%,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约35%-40%),但较2022年48.7%的毛利率已出现明显下滑。对此,交易所问询函要求其说明毛利率高于行业的原因及合理性,而科凯电子在回复中仅以“产品结构优化”作为解释,未能提供充分佐证。这种毛利率的“高而脆弱”特征,既可能是军工订单的特殊定价模式所致,也可能是成本控制能力不足的体现,其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从交易结构来看,思林杰此次并购将形成高达7.83亿元的商誉,占交易完成后公司总资产的24.07%。这一数字已接近其2023年末净资产(约32.4亿元)的24%,若未来科凯电子业绩不及预期,商誉减值将直接侵蚀公司利润。值得注意的是,科凯电子202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仅1,682.4万元,而本次交易估值对应的市盈率高达88.6倍,显著高于科创板同类并购案例的平均估值水平(约30-50倍),估值泡沫风险显而易见。
此外,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同样不容小觑。科凯电子作为军工企业,其研发体系、生产流程与思林杰现有的消费电子业务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不破坏军工客户信任的前提下实现技术协同?如何平衡军工资质管理的严格性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标的公司核心团队流失、客户关系恶化等连锁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凯电子曾于2024年4月主动撤回创业板IPO申请。彼时,监管部门对其财务规范性、关联交易披露等问题提出多项问询,而公司撤回申请后未公开说明具体原因。这一“临门一脚”的退场行为,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基本面质量的疑虑。思林杰此时接手,是否意味着科凯电子已无法通过传统IPO路径实现资本化?这一时间点选择是否隐含着对标的公司问题的“打折收购”考量?
相较于财务层面的隐忧,本次交易中暴露的合规性问题更具颠覆性。根据公告,科凯电子实际控制人冷绪业通过间接持股方式持有标的公司19.8%的股份。然而,冷绪业的履历披露引发重大争议——其曾任海军某部高级军官,2021年退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及《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办法》相关规定,现役军人及退役不满五年的军官不得持有非公有制企业股份。若冷绪业确属上述禁止范围,其持股行为将构成严重违法,可能导致整个交易存在法律瑕疵。
更令人担忧的是,冷绪业在科凯电子IPO申报期间仍担任公司董事。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发行人不得存在“实际控制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的情形。若其任职期间存在违规行为,科凯电子此前提交的IPO申请材料或将被认定为虚假记载,进而牵连思林杰的并购交易合法性。尽管思林杰在公告中强调“已履行审慎核查义务”,但监管机构是否会对此类“带病”并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这场并购,投资者需从三个维度审视潜在风险:首先,若科凯电子未来业绩不达承诺,商誉减值将直接拖累思林杰的报表利润,导致其扭亏无望甚至亏损扩大;其次,若冷绪业持股问题被监管机构追责,公司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并购失败或强制退市等连锁危机;最后,军工企业的特殊属性使其在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方面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任何合规疏漏都可能引发股价剧烈波动。
从资本市场历史经验看,类似带有“隐性瑕疵”标的的并购案例往往以失败告终。例如,2017年暴风科技收购甘普科技后,标的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最终导致暴风科技市值蒸发超90%。
思林杰的并购计划,本质是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时的“赌徒式”自救尝试。然而,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非风险转嫁。在当前注册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监管层对并购重组的合规性审查日趋严格,任何试图通过“讲故事”掩盖基本面问题的操作都将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