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源科技财务造假暴雷:从虚增营收到氢能折戟,从内控缺陷到接班人挑战

浙江海盐力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源科技",股票代码:688565.SH)近日因实际控制人沈万中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30万元,成为科创板企业治理失范的典型案例。这场历时三年的财务造假

浙江海盐力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力源科技",股票代码:688565.SH)近日因实际控制人沈万中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330万元,成为科创板企业治理失范的典型案例。这场历时三年的财务造假事件不仅暴露出上市公司内控机制的重大缺陷,更揭示了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发展障碍。作为一家深耕核电及工业水处理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力源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危机与其业务转型的现实困境形成双重夹击,其未来发展前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2021年年报成为力源科技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根据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水处理项目收入的方式虚增当年营业收入1.02亿元,占披露金额的24.71%;虚增利润2730万元,占披露利润的68.23%。这种系统性财务造假行为不仅违反《证券法》第七十八条关于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更严重侵蚀了资本市场诚信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财务造假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2年9月,浙江证监局就已对力源科技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存在三会运作不规范、研发费用列支随意等问题。监管部门的连续警示未能有效遏制公司违规倾向,反而暴露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防线,在长达两年的财务造假过程中未能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反映出科创板企业特有的"轻合规"文化隐患。

从财务数据看,力源科技2021年虚增业绩后,2022-2023年连续两年亏损累计达1.58亿元。直到2024年才勉强实现扭亏为盈,全年营收3.74亿元同比增长46.58%,但归母净利润仅253.89万元,盈利质量堪忧。这种"虚胖式"增长模式导致公司基本面经不起推敲,当真实业绩暴露时,股价已从2021年高点81.38元/股暴跌至当前23.45元/股,市值蒸发超60%。

作为家族企业代表,力源科技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沈万中直接持股32.10%,其女儿沈家雯持股0.94%,合计控制公司33.04%的表决权。这种金字塔式股权架构虽有利于决策效率,却为内部控制埋下隐患。当实际控制人凌驾于公司治理之上时,外部审计、独立董事等制衡机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2025年7月判决公布后,沈万中辞去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其女沈家雯被提名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尽管官方简历显示沈家雯拥有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历,并具备汇添富基金合规风控经验,但其金融从业经历与实业管理能力之间的差距不容忽视。作为90后接班人,她在重大技术决策、产业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尚显不足,这种代际传承的断层可能加剧公司战略执行的不确定性。

更为严峻的是,沈家雯持股比例仅为0.94%,与父亲32.10%的持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悬殊的股权结构可能引发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利益博弈,特别是在涉及重大投资、关联交易等敏感事项时,新任领导层的独立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市场普遍担忧,若沈家雯无法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恐继续成为风险源。

面对传统水处理业务增长乏力,力源科技于2023年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公司宣称已掌握氢能源发动机系统核心技术,并实现产品商用交付。但深入分析发现,其氢能业务仍处于培育初期。2024年年报显示,氢能相关收入仅占总营收的7.3%,且主要依赖政府补贴项目。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200万元、3800万元和4500万元,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收)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氢能产业的高技术门槛和长周期特征,与力源科技的现有技术储备形成明显错配。相较于亿华通、潍柴动力等先行者,公司在质子交换膜、电堆设计等核心环节缺乏突破性成果。更值得关注的是,氢能设备制造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而力源科技2024年资产负债率达48.7%,流动比率1.12,偿债能力指标已接近警戒线。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推进高投入战略转型,无疑将加剧财务风险。

财务造假事件对公司品牌价值造成毁灭性打击。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显示,力源科技信用评级已从AA级下调至A级,融资成本较同业平均高出150BP。投资者情绪方面,公司股东户数从2021年的1.8万户降至2024年的1.2万户,筹码集中度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小投资者信心流失。

在监管层面,公司面临多重后续风险。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受损投资者可通过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寻求赔偿。若诉讼程序启动,公司可能面临巨额赔偿责任。此外,作为科创板企业,持续督导券商需对内控缺陷进行专项核查,这将增加公司合规成本。更深层的影响在于,该事件可能触发交易所对科创板企业信息披露的全面审查,形成示范效应。

力源科技所处的水处理设备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东方电气等央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工业水处理市场,威孚高科、南方泵业等民营企业已形成规模化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工业水处理设备CR5达到62%,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力源科技15%的市场份额面临被边缘化风险。

氢能赛道同样竞争激烈。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达1.2GW,但头部企业市占率超过70%。力源科技在该领域的专利数量仅位列行业第15位,且多为实用新型专利,缺乏核心发明专利。在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公司能否保持技术优势仍存疑。

力源科技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首先是新任管理层能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沈家雯需要尽快组建专业化的董事会,引入独立董事和行业专家,形成对大股东的有效制衡。其次是氢能战略的可行性验证。公司需明确技术路线选择,在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实现突破,同时寻求与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最后是财务结构优化。通过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改善流动性,为战略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从投资者角度看,力源科技面临的不仅是短期声誉危机,更是长期发展模式的转型挑战。在注册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企业价值回归基本面已成为必然趋势。若公司不能在技术创新、治理结构、财务健康等方面实现系统性改进,其科创板"明星企业"的光环恐难延续。

这场始于财务造假的危机,实质上折射出科技创新型企业治理的深层矛盾。如何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力源科技乃至整个科创板企业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这家曾被誉为"环保新锐"的企业,正在用自身的教训为行业提供警示样本。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