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用科技“智”造养猪业高质量答卷

跑出两种“加速度”。

1-图虫创意-1893593176136613892.jpg文丨王寒

7月29日,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在北京获得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这意味着,其与会上其他99位接受荣誉的非公有制人士,共同收获了国家级“高质量发展”认证,得以成为各自领域的风向标。

的确,牧原所推行的一系列模式、技术创新,早已启动了养猪行业在新时代的新征程。

【科技破壁,重塑养殖全链】

猪周期,是悬在所有养殖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市场无形的手驱使着供需关系风云变幻,应对它的办法,就是不断降低成本,在市场价被供给量压低到极限时,还有钱赚。

这也让规模竞赛一度成为行业主旋律,人们期望通过边际的比拼,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直到牧原开始在规模之外,找到新的降本路径——那就是科学养猪。

以紧密关系猪肉价格和质量的猪饲料为例,其在养猪成本中占比6、7成,以豆粕、玉米为主要原料。

其中,豆粕价格比玉米高,有时甚至数倍于后者。但豆粕中的赖氨酸等元素,又是生猪蛋白质合成和肌肉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但这样一个难题,却成为牧原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一定程度上,这得益于牧原董事长秦英林的“学术背景”。上大学时,他主修畜牧营养专业,很早就开始关注猪所需要的营养话题。

与英国专家对“赖能比”的早期研讨,以及无数的实验,都指向一个结论——豆粕中有大量赖氨酸难以被猪只完全消化。

豆粕不再是必选项,赖氨酸才是。

人能吃补剂,猪为什么不能?毕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玉米也能发酵赖氨酸,而且成本更低!

为了合成豆粕中的赖氨酸以及各类氨基酸,2020年,牧原就携手西湖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院,专门研发。

2023年,以“猪粮安天下”为初心,牧原与合成生物高科技公司元素驱动合资成立牧元安粮。一个合成生物产业平台由此诞生。

随着生物工程师的研发突破,如今猪成长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牧原都已掌握生产的技术和设备,简直就是饲料成本的平衡器。

而这只是牧原践行科学养殖、科技赋能的一项。在牧原,你可以看到各种“赛博养猪”的场景——

猪只住进了六层楼的产业综合体,它们乘着电梯在各个养殖单元流转,在不同成长阶段得到精细化照料;

全天候巡检机器人,正实时检测反馈猪舍内部环境和猪群健康情况,相当于“高级智能兽医”;

空气过滤猪舍等研发成果,极大降低了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等传染性疾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

降氨除臭设备的研发投用,更是解决了养猪行业臭气污染问题,被列为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在畜牧行业推广应用……

养殖业,在牧原的科技破壁下,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

【创新价值网:成本、生态、尊严】

全链路的科技创新,带来的降本效果具体如何?

仅“低豆日粮”一项,为牧原创造的成本效益就极为可观。

据了解,目前其豆粕用量已降低至5%左右,每头猪减少使用豆粕31公斤、饲料成本节省了15元。

按牧原年出栏7160万头生猪计,一年节约成本2.34亿元,减少大豆用量200多万吨。

而从整体来看,随着一系列科技赋能效应的持续释放,2025年以来,牧原养殖成本持续下降,6月已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低于12.1元/公斤,接近全年成本目标。

今年上半年,牧原实现105亿-110亿净利润,同比增长9倍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11倍多。

更重要的是,牧原并非唯一的获利者。重塑产业链的创新,必将反哺到产业链的每一个参与者。

依然以低豆日粮为例。

中国大豆80%依赖进口,其中,养殖业消耗近四成。

为了推动养殖业摆脱大豆“卡脖子”的困境,2021年,秦英林就把“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应用”写进人大建议案,并且面向全体同行公开了低豆日粮的核心技术,让我们有能力牢牢将“肉盘子”端在自己手中。

经测算,假如得到全国推广,一年就能节约2000万吨大豆,相当于1.54亿亩耕地大豆产量,将近整个中国大豆种植总面积!

而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就发布了《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30年,全国养殖业消耗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要降至10%左右。

与此同时,这项技术推广关乎的还不止是“粮食安全”。

过去,豆粕中难以被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排出体外后就成了废弃物。不仅浪费,更是污染。

牧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科学化饲料的营养配比,让猪完全吸收,能有效降低氮排放量。

经测算,目前每头猪每年能实现氮减排1.26公斤。只牧原一家一年就能实现氮减排近9000公斤。换算到全国,一年则能实现氮减排82万吨。

牧原结合“粪肥处理”和周边农户发展的“种养循环”模式,是其创新正外部性的又一典型体现。

经处理后的养殖粪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优良的水肥。

牧原就向养殖场周边土地免费提供灌溉水肥和种植技术服务,让“猪养田、田养猪”的老智慧,重新在现代养殖业的土壤上循环起来。

不仅帮助农户节约了化肥支出,还提升了产量,近5年牧原助农减投增收累计达50多亿元。

事实上,牧原与农户的关系千丝万缕,很多一线养殖员工,都是周边及偏远地区的农民。

通过公司的培训和师父的传帮带,他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养猪工程师,收入也有了保证。

而牧原内部鼓励全员创新,只要能解决一线问题,员工的建议就有机会成为“金点子”“银点子”,收到表彰奖励。

有的优秀员工,年收入能达到30-40万。

牧原用现代科技改变了养猪人的工作环境,更极大程度提升了这项职业的专业价值,释放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养猪,成为了一门更体面、更有奔头的职业。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科技的赋能,牧原无疑重构了一张良性循环的价值网络。

【模式加速度:科技赋能,全球输出】

如今的牧原,已然突破了多数人对生猪养殖业的想象。

比起一家养猪公司,它更像是集合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热门领域于一身的科技公司。而就在人们以为它已触到新的天花板时,牧原还在突破。

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养殖体系,是牧原的又一独特资产板块,将其不断对外推广和复用,成为了牧原极富确定性的增长路线之一。

这个第一产业巨头,正在实践迈向第三产业的历史性跨界。

就在2024年9月,牧原就与越南养殖三巨头之一BAF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楼房养猪模式正是其向BAF输出的最关键技术之一。

这是越南首个高层养猪项目。

作为全球猪肉消费量排名前五的国家之一,越南猪肉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而猪周期也将在这里上演。

牧原“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模式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不论是局部赋能,还是整体复制,都极大地满足着类似越南这样的高增长市场中,有力竞争者的诉求。

事实上,就在牧原与BAF的合作达成后,后者就迅速加快了扩张速度,仅2024年第四季度就完成了对11家畜牧业公司的收购。预计到2025年底,其母猪存栏量将增加至10万头。

BAF还曾表示,有了牧原相关技术优势保障后,有信心达到2030年实现母猪存栏量45万头、商品猪出栏量1000万头的目标。

这很难不让人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中国,在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初期,我们正是借助海外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得以起步。如今,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身位已截然转换,而牧原正是中国生猪养殖业的杰出代表。

可见,牧原的成长,已然跑出科技赋能和全球输出两种“加速度”。

处在新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正是这样敢于跳出内卷、积极创新、探索科技,开辟行业新路径的引领者。

随着牧原在现有路径上的持续耕耘、更进一步,其必将在未来的产业整合和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