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冷却液梳理
1.1 液冷架构
(1)非接触式:冷板式,通过冷板将服务器热量传递至管路冷却液,技术成熟,应用最广。
(2)接触式:浸没式,服务器完全浸没于冷却液,散热效率更优,当前应用度不高。
1.2 冷却液分类(按是否相变)
(1)单相: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始终保持液态,仅通过温度升高带走热量;单相系统结构简单,兼容性高。
(2)双相:冷却液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相态变化(沸腾/冷凝)传递热量;双相系统散热效率更高,但系统架构复杂。
1.3 冷却液要求
(1)冷板式:冷却液通过冷板间接接触发热元件,因此绝缘性要求低,更注重导热效率和流动性。
(2)浸没式:冷却液直接浸没服务器,因此必须具备绝缘性、化学稳定性、材料兼容性。
二. 冷却液具体应用
2.1 冷板式(单相)
(1)去离子水(DI水):导热系数高、成本低,需添加缓蚀剂/阻垢剂/杀生剂,并定期更换过滤器。
(2)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防冻性能优异,适合低温环境,主要用作室外侧冷却液。
2.2 浸没式(单相)
(1)矿物油(烃类绝缘油):绝缘性优异、流动性中等、成本低,但导热系数低,不适合高功率密度场景。
(2)硅油(聚二甲基硅氧烷):绝缘性优异、耐高温,但导热系数低,不适合高功率场景。
(3)合成油(PAO/GTL):流动性好、抗氧化性强,导热系数一般,适合中等功率场景。
(4)氟化液(全氟聚醚/全氟氨):导热系数高、绝缘性佳、化学惰性强,但成本较高。
2.3 双相(冷板/浸没)
(1)低沸点氟化液(全氟烯烃/氢氟醚):沸点在50-90℃、潜热高、绝缘性佳、化学稳定性高,适配高功率场景,但成本较高。
(2)碳氢化合物(正戊烷/异辛烷):沸点在30-80℃,潜热较高,成本低;但易燃,需腔体密封+安全设计。
三. 冷却液供应商梳理
(1)水基冷却液(乙二醇/丙二醇):东阳光(乙二醇/氟化液)、康普顿(乙二醇基)。
(2)碳氢化合物(矿物油/硅油/合成油):润禾材料(改性硅油)、统一股份(碳氢类合成油)、新安股份(改性硅油)。
(3)氟化液:永和股份(低GWP氢氟醚)、新宙邦(全氟聚醚/氢氟醚)、巨化股份(氢氟醚/全氟聚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