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最新信息显示,2025年8月11日,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且履行情况显示为全部未履行。
据悉,此次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关联的司法案件为展览合同纠纷。案件流程信息表明,此前哪吒汽车公司已因此案被执行57594元。在商业活动中,合同纠纷并不罕见,但此次哪吒汽车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而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无疑暴露出其在经营管理和法律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法定代表人为方运舟,注册资本约28.37亿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广泛,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的咨询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新能源汽车的工业设计,以及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等多个领域。
此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或许也与公司在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情况有关.天眼查平台的风险信息显示,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存多条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令、股权冻结及终本案件信息。这些风险信息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哪吒汽车当前面临的严峻经营形势。
从“闹海”到“重生”的跌宕征程
此次哪吒汽车因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而推上风口浪尖,不仅暴露了企业深陷的债务危机,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背后的生存困境。从技术破局到资本沉浮,从市场突围到破产重整,哪吒汽车的十年历程,堪称中国新势力车企的缩影。
据了解,2014年,原奇瑞新能源副总经理方运舟在上海普陀区创立合众新能源,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清华系与奇瑞系,技术基因深植。2017年,公司成为国内少数拥有发改委与工信部“双资质”的车企,为其后续发展铺平道路。
2018年,哪吒汽车首款车型哪吒N01上市,定位微型电动车,以补贴后5.98万元的低价切入B端网约车市场。尽管初期销量平平,但其搭载的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和三电技术,成为技术突围的起点。2020年,哪吒V以5-8万元价格杀入三四线城市,凭借L2级智能辅助驾驶和V2L对外放电功能,年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国民代步车”标杆。
技术层面,哪吒汽车曾试图通过“浩智平台”实现差异化竞争。其发布的浩智滑板底盘、180kW/250kW电驱系统,以及与宁德时代合作的40度闪充电池,均体现了对核心技术的追求。然而,与特斯拉、比亚迪相比,哪吒在电池能量密度、自动驾驶算法等关键领域仍存差距,导致其高端化转型受阻。
哪吒汽车的资本运作堪称“高开低走”。2021年,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以29亿元战略投资入股,持股16.59%,并推动品牌营销转型。然而,双方战略分歧逐渐显现:360主张聚焦智能化,而哪吒团队更倾向性价比路线。2024年,周鸿祎公开批评哪吒“不懂营销”,间接导致CEO张勇卸任,方运舟重新掌舵。
融资方面,哪吒汽车累计完成超228亿元融资,包括D轮40亿元、交叉轮70亿元等,但E轮40亿元融资因市场信心崩塌未能落地。2024年,公司因拖欠供应商款项,累计12.75亿元股权遭冻结,涉及南宁民生、淄博真为景行等股东。2025年6月,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合众新能源破产重整案,指定浙江海浩律师事务所等为管理人,标志着企业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哪吒汽车的市场策略经历了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冲击高端”的转变。2022年,哪吒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其中哪吒V贡献超70%销量。然而,过度依赖低端市场导致品牌溢价缺失,2023年推出的轿跑哪吒S(18-30万元)和GT跑车(17-23万元)因品牌认知不足,年销量不足万辆。
国际化方面,哪吒汽车是较早布局海外的中国车企之一。2022年,其在泰国设立首家海外工厂,并陆续进入印尼、马来西亚、约旦等市场。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达15%,目标2025年实现“国内一半、海外一半”。然而,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2024年出口量同比下滑30%,海外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50%。
2025年8月,哪吒汽车重整进入关键阶段。管理人将报名保证金从预招募阶段的10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并要求最终投资人支付1亿元投资保证金。截至8月6日,阿里拍卖平台显示已有60名意向人报名,10032次围观。
当前,哪吒汽车的命运仍未定。若重整成功,其持有的“双资质”、自建工厂及40万用户基盘或成“重生”资本;若失败,则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首个破产清算的新势力品牌。这场“生死博弈”,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重塑行业格局。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全面博弈阶段
202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随着政策红利消退、技术迭代加速以及跨国车企反扑,行业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
比亚迪、吉利、小米等头部品牌以技术碾压与价格屠刀开路,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赛道上贴身肉搏,而合资品牌则凭借“含中量”新能源产品发起反攻。这场竞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决定了中国汽车产业能否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领先”。
比亚迪以“技术+成本”双优势持续领跑。2025年1月,其新能源销量达30.05万辆,其中插混车型占比57%,依托e平台3.0的模块化架构实现核心零部件80%通用率,将制造成本压至行业最低。例如,海豹车型标配5G车联网、智能香氛系统,起售价却仅15.98万元,直接击穿合资品牌价格防线。
更致命的是,比亚迪通过“电池-整车-充电”全链路布局构建生态壁垒。其刀片电池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5%,超充站覆盖密度达每50公里1座,配合“电芯四重强化”技术通过中汽研“六维电安全”认证,形成从产品到服务的闭环优势。
吉利汽车以多品牌矩阵覆盖全价格带。银河系列凭借L7、L6等车型主打10-20万元市场,7月销量同比激增120%,新能源渗透率达55%;极氪品牌则以Z10、Z20等车型冲击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实现L3级自动驾驶,与华为、小鹏形成直接竞争。
技术层面,吉利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降至0.5元/Wh,低速电动车市场铅酸电池份额暴跌60%;固态电池技术提前至2027年量产,续航突破1200公里,直指特斯拉Model Y市场。
零跑汽车凭借“全域自研”策略在2025年7月首次月销突破5万辆,同比增长126%。其C16车型以15万元价格提供800公里续航、L2+级智能驾驶,通过“三分离”渠道架构(体验中心、交付中心、维保中心)将单店运营成本下降40%,坪效提升3倍。
更关键的是,零跑构建了“用户共创”生态:通过APP收集用户反馈,将需求直接融入产品迭代。例如,C11焕新车型新增后排娱乐屏,正是响应家庭用户亲子互动需求的结果。
小米SU7首月即冲入车型销量前十,月销1.52万辆,展现出“生态链企业”的降维打击能力。其通过“人-车-家”生态联动,将手机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无缝迁移至车载系统,用户粘性远超传统车企。
此外,小米采用“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的定价策略,以SU7标准版21.59万元的价格,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标配Xiaomi Pilot智驾系统,形成“低价高配”的差异化优势。
合资品牌“含中量”反扑,从技术引进到本土化逆袭。大众集团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枢纽,利用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反向输出至欧美市场。例如,其与地平线合资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成本较进口产品低30%,已应用于ID.系列车型。产品层面,大众ID.系列通过“油电同价”策略重夺市场:ID.4起售价降至18万元,7月销量环比增长20%,终结了因软件问题导致的市占率下滑趋势。
丰田与比亚迪合资的“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成效显著。首款合作车型bZ3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与电驱系统,续航达616公里,7月销量同比增长50%,占据合资新能源市场15%份额。更关键的是,丰田借鉴比亚迪“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模式,在印尼、泰国等市场复制成功经验,推动东南亚新能源渗透率从2024年的8%跃升至2025年的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迅速形成一批百万辆级企业,TOP10车企市占率将超85%。目前,哪吒、创维等尾部品牌已陷入停产危机,而恒大汽车更是因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重整。
工信部等部门要求车企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加强产品一致性监管,倒逼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同时,港股与中东资本成为车企筹资主要渠道,但单笔投资规模有限,难以支撑新势力烧钱扩张。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既是自主品牌技术创新的成果展示,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缩影。随着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构建技术壁垒,零跑、小米等新势力以用户运营破局,合资品牌凭借本土化反扑,行业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升级为“生态竞争”。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唯有持续突破核心技术、精准把握消费需求的企业,才能在这片红海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