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深圳的硬核成绩单
前不久,深圳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新鲜出炉。
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
2025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上半年经济保持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分产业来看,上半年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6505.5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06.37亿元,增长6.1%。
用一句话总结:人气旺、市道热、活力足,是深圳上半年经济最大的特点。这从交通客流数据这张“晴雨表”就能看出。
上半年,深圳地铁客流量日均客流量超860万人次、增长8.1%。
深圳地铁集团近期还披露,今年以来已累计23个单日客流破千万人次。
而根据交通部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地铁周末客流量排名也多次在全国各大城市客流量中居首位!
在文化领域,深圳同样热点纷呈。推出的城市宣传片三部曲——2023年之《敢闯敢试》;2024年之《敢为人先》;2025年之《埋头苦干》。每年一经发布,观众纷纷在全网刷屏。三部曲不仅展示了深圳的城市风貌,更点明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向这座城市的奋斗者们传递“圳”能量!
此外,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联合出品的精品短剧集《奇迹》,于今年5月25日正式开机发布,预计下半年将在央视一套推出。通过每集15分钟的短片,讲述深圳改革发展的奇迹故事。
还有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将咏春拳的刚柔并济与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一系列原创文化作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以文艺形式讲述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融合,展现了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
这些细节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核心特质: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引擎,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与文化张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制造业PMI持续回暖、居民消费稳步恢复、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文化产业持续繁荣的带动下,深圳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活力源源不断!
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闯”出来的传奇。遥想1980年8月26日那一天,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从此,这座生机勃勃的开放之城,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怀抱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忘我地拼搏、奋斗。
在经历45年改革开放洗礼之后,依旧保持“闯”的姿态!很多人也许会问:
为什么是深圳?它凭什么在如此高基数上还能保持快速增长?为什么深圳总能率先突破、率先转型?
这背后,是一套深度嵌入城市基因的发展密码
——它不靠资源禀赋,也不靠政策红利,而是靠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制度创新的复合型竞争力。
02
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创新永无止境。”
深圳的发展历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代工时代、高新引领、原创突围。
1980年代,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起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彼时的深圳,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大量港资、台资企业涌入,带动了深圳早期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这一阶段的深圳,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正是通过这种“干中学”的方式,深圳积累了最初的产业基础、市场经验与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市场导向、效率优先”的城市文化,这为后续转型埋下了伏笔。
进入21世纪,深圳开始主动推进产业升级。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全球500强,成为深圳科技企业走向国际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腾讯、比亚迪等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深圳市政府在这一阶段的政策布局尤为关键,一方面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推动设立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出台奖补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快速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支持。
这一时期,深圳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发展动能强劲迸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2013-2017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的跨越,产业类别从6个扩大到11个。
其中,2015年新增节能环保产业,2016年新增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以及生命健康产业。2017年,11个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引擎。
从具体数据来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GDP比重由2012年的29.9%提高到2017年的40.9%,上升11.0个百分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的深圳,完全可以称之为全球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地之一。
如果说2000年代的深圳是“跟跑”,那么2020年代之后的深圳则是“并跑”甚至“领跑”。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座城市正以“原创”为核心,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深圳涌现出如优必选、众擎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品牌;
在云计算和半导体领域,腾讯云、华为鲲鹏、寒武纪等企业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正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模式——
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陆续落成,吸引了大量顶尖科研人才。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深圳拥有全职院士47人,引进高层次人才超3万人,科技人才总量突破600万。
这些变化,标志着深圳正从“应用型创新”向“基础型创新”转变,从“技术跟随者”向“技术引领者”跃升。
03
以“闯”之名,定义下一个45年
回顾深圳45年的发展历程,“闯”是其最鲜明的底色。
从蛇口“开山炮”到前海“试验田”,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深圳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我们往更深处看,深圳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制度创新的历史。
1980年代,深圳率先推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开启了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1990年代,深圳率先建立证券交易所,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代,深圳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极大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
如今,深圳正以“综合改革试点”的身份,探索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正在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近五年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无到有、积厚成势,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比如,今年2月,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会同深圳破产法庭、深圳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发布全国首部个人破产管理人履职常用文书参考文本。
从出台实施我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到组建首家破产事务管理机构,从上线“深破茧”个人破产办理平台到首创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制度,从发布个人破产管理人名册到建立破产信息共享与状态公示机制,深圳以个人破产制度试点,努力为全国性个人破产制度设计提供实践经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充分发挥改革场景丰富、率先突破条件好等优势,勇当探路先锋,积极主动为国家试制度。
近年来,深圳还率先相继推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个人破产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
多项法规填补了立法空白,为国家相关领域立法提供了第一手的经验,为完善我国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资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分三批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形成的48条经验举措向全国推广,要求各地将这些有效举措和管用经验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让深圳的“试验田”、“排头兵”的角色被进一步放大、深化。
当然,深圳之所以能持续“闯”,离不开其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为深圳的制度试验提供了大量的验证场景。
我们就拿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来说,从上游的芯片设计、中游的系统集成,到下游的应用场景,深圳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以5G为例,深圳不仅拥有华为这样的全球领先企业,还有海量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零部件、软件服务、测试验证等配套支持。
这种“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使得深圳在面对技术封锁和市场波动时,具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闯”,不是蛮干,而是有序的探索!
深圳在城市治理方面也始终走在前列!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绿色低碳、韧性城市……这些关键词,早已成为深圳城市治理的日常。
深圳的下半场,正从要素集聚迈向规则输出!
势要以深圳经验、深圳方案、深圳创新,定义下一个45年!
04
结语
45年,对一个人来说,已近“知天命”之年;
但对一座城市来说,却正是风华正茂、锐意进取之时。
深圳的“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为了探索中国城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制度优势、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增长。
未来的深圳,要闯的不只是技术“无人区”,更是全球创新治理的“深水区”
——那里面对的不只是技术难题,更是制度设计、国际规则等深层次挑战。深圳必须在开放与安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45岁,圳是闯的年纪。
我们期待,下一个45年,深圳继续以“闯”的姿态,书写属于中国城市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