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财访团
文章 | 大林子
编辑 | 笔谈
光伏产业正经历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期,锦浪科技(300763.SZ)2025年半年报的发布为行业提供了典型样本。这家深耕光伏逆变器领域十载的企业,在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营业收入37.94亿元,同比增长13.09%;归母净利润6.02亿元,同比激增70.96%。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超109%,这种逆势上扬的业绩表现,既展现了企业的战略定力,也暴露出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下企业经营的深层矛盾。
在看似矛盾的数据表象背后,锦浪科技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完成了价值跃迁。财报显示,虽然逆变器总销量同比下降6.98%至46.62万台,但产品结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盈利能力。传统并网逆变器收入同比下滑11.22%,而储能逆变器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92亿元跃升至7.93亿元,增幅达313.51%。这一结构性调整的成效在于,储能逆变器不仅承担电力转换功能,更具备电池管理能力,技术门槛提升带来的附加值使毛利率显著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市场在经历2024年去库存周期后需求回暖,作为最早布局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锦浪科技精准把握了这一窗口期。储能逆变器毛利率超过60%的水平,使其在整体销量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利润爆发式增长。
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巩固了锦浪科技的盈利基础。尽管并网逆变器收入出现下滑,但该业务的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9.53%,带动毛利率提升7.62个百分点。这种成本优势的获取,源于供应链优化与生产效率提升的双重作用。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5.37%,降本策略在存量业务中的成效显著。然而,这种成本控制更多依赖于行业下行周期中的议价能力提升,当行业景气度回升时,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侵蚀现有成果。此外,海外业务毛利率(29.72%)低于国内市场(40.91%)的结构性差异,也暴露出全球化布局中盈利能力的区域分化问题。
锦浪科技的经营版图中,自持光伏电站业务构成了独特的盈利护城河。户用光伏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生产业务合计贡献11.12亿元收入,毛利率分别高达58.02%和52.78%。截至6月末,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1329.52MW,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这类"收租型"业务的稳定性,使其在逆变器价格战中保持了现金流韧性。但需警惕的是,分布式电站的收益依赖于政策补贴和电价机制,随着全球能源政策调整,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区域市场布局的精细化策略同样值得关注。海外市场营收17.78亿元,同比增长25.26%,成为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海外市场毛利率的相对劣势(29.72% vs 40.91%),揭示出规模扩张与利润保障的平衡难题。公司采取"外拓规模、内保利润"的策略,通过国内高毛利业务支撑海外市场份额拓展,这种双轨制布局在当前阶段有效,但长期看可能面临汇率波动、地缘政治等风险因素的冲击。
在业绩高光背后,锦浪科技的经营短板逐渐显现。核心主业逆变器销量的持续下滑(同比-6.98%),折射出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的加剧。国内光伏装机的"抢装潮"效应已现拐点,6月新增装机量环比暴跌85%,这种政策驱动型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将考验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已突破60%,长期借款达73.39亿元,而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这种"高负债、低周转"的运营模式,在进军工商业储能市场的过程中可能放大财务风险。
面对行业变革,锦浪科技正加速布局第二增长曲线。16.94亿元可转债资金中,6.25亿元将投向高电压大功率并网逆变器和混合储能逆变器产能升级,瞄准欧洲工商业储能市场。彭博新能源预测显示,2025年欧洲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将同比增长87%,项目测算税后IRR达33.04%。但需清醒认识到,工商业储能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款周期长的特点,这与公司当前的运营效率形成明显冲突。如何在保证电站业务稳定收益的同时,消化新增产能带来的资金压力,将成为管理层面临的重大挑战。
从财务数据透视,锦浪科技上半年的"逆向增长"本质上是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利润率提升、电站业务构建的稳定现金流、区域市场布局的精细化运营,共同支撑了业绩突破。但销量下滑暴露的主业疲态、高负债下的运营效率短板、工商业储能市场开拓的潜在风险,都在警示企业需要更审慎的资本规划。
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从"设备制造商"向"能源解决方案商"的蜕变,谁能真正掌握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的黄金三角,谁才能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占据先机。锦浪科技的实践表明,高光时刻往往与隐忧并存,而真正的强者,既要善于把握周期机遇,更要具备穿越周期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