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终止又重启。
上市企业在面临行业挑战时,想要通过资产整合化解难题很正常,但往往,即使实控人手中有不错的其他资产,想要顺利整合也没有那么简单。
8月22日晚间,新天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4000万元,通过“增资+受让”方式,增加对关联方上海汇伦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这是新天药业在终止全面收购计划一年后,首次重启对汇伦医药的投资。
图源:公司公告
根据新天药业发布的公告,公司拟使用4000万元自有资金,其中2000万元用于对汇伦医药进行增资,可获得235.2941万股股份;另外2000万元用于受让湖北苹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汇伦医药235.2941万股股份。
此次增资及股份转让价格均为8.5元/股,对应汇伦医药本次增资前估值为33.60亿元。这一估值较2022年的29亿元估值有明显提升。
新天药业表示,此次投资是基于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旨在进一步加大公司在小分子化学药等前沿医药领域的产业布局,加速打造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此次交易并非新天药业首次尝试收购汇伦医药。
2024年7月26日,新天药业公告决定终止收购上海汇伦医药股份有限公司85.12% 的股权,原因是“交易各方对本次交易的预期不一,公司与部分交易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该交易最初源于2024年3月新天药业披露的并购预案。根据预案,新天药业拟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董大伦等88名汇伦医药股东手中收购汇伦医药85.12%的股权。
交易终止后,新天药业董事长董大伦表示:“希望达到一致后,以新方案重启并购”。如今时隔一年,新天药业以更加循序渐进的方式重启了对汇伦医药的投资。
新天药业与汇伦医药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均为董大伦。
董大伦先是在九十年代在贵阳创立了新天药业,2017年新天药业在深交所上市。2004年,董大伦又再次开启“二次创业之路”,创立了汇伦医药,位于上海。
汇伦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小分子化学药研发的企业,在抗肿瘤、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仿制药及创新药领域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新天药业曾陷入“贿赂举报门”,被举报对象是新天药业成都分公司,举报内容涉及37家医疗机构的超百名医生。
举报材料详细列举了虚假病例收集、虚假科普项目、宴请与娱乐活动、违规科室会与摆拍、邮寄礼品、超标线上讲课费、现金支付讲课费等行为。
四川省卫健委此后通报了相关调查情况:经逐人核实,59人参加病例收集、科普项目等活动违规收取费用11.66万元;50人正常参与学术活动授课获得合理劳务报酬4.66万元;9人参加相关活动未收取费用。所涉医务人员违规收取的费用,已全部清缴。
这一事件暴露了新天药业在营销合规方面面临的挑战。2024年,新天药业销售费用高达3.7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3.34%。
尽管面临挑战,新天药业仍在持续推进其“中药-化药”双品类的产业布局战略。新天药业的主业本是中成药业务,而汇伦医药则瞄准的是小分子化学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当前,向化药领域延伸已成为不少头部中药企业的共同选择。例如云南白药投资核药研发、以岭药业提出“化生药+大健康”协同发展战略,以及天士力以自研及BD的方式向化药和生物药领域拓展。
长期以来,仿制和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仿制药,一直占据着国内制药企业的主流策略。但随着国家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的执行,药企逐渐转向创新药。
无论从政策导向出发,还是从患者的需求考虑,具有技术门槛的高端仿制药、优质改良型新药和创新药都有更大的市场。从市场反馈来看,医生和患者对中西药联合治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中药企业在关联领域布局更多的化药产品,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新天药业近年来业绩持续承压。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0.88亿元降至8.5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12亿元降至5232.29万元。2025年以来,公司股价一直在低位震荡。截至8月25日收盘,新天药业报收13.31元/股,市值约32.49亿元。
重组路上,业绩压力与整合挑战并存。新天药业能否通过此次交易实现公司所想要的双轮驱动,市场仍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