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沈谨瑜
出品 / 网界财经
8月20日晚,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辉)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
这份财报里,几个数字格外扎眼:永辉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9.48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近80亿,降幅超过20%;原本去年上半年还赚着2.75亿,今年直接亏了2.41亿,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更是达到8.02亿。
更受关注的是,这家曾经靠“生鲜+平价”火遍全国的超市,短短半年时间,关掉了227家亏损门店,这个数量快赶上去年全年关闭的232家。
一边是大规模关店止损,一边是照着胖东来模式改造门店,永辉这场转型,眼下正经历着明显的阵痛。
01
关店和供应链改革拖了后腿
永辉上半年营收下滑,主要原因很明确:关店和门店调改。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永辉就启动了深度转型,把长期不赚钱的门店关掉,还有不少门店因为调改暂时歇业。虽然已经完成调改的门店收入比之前涨了不少,但这些增长根本填不上关店带来的收入窟窿。
比如福州,作为永辉的大本营,今年上半年就关了超过10家店,像马尾中环广场店、鼓楼井楼门店都在其中,这些店一关门,原本的客流和销售额就直接流失了。
永辉利润亏损的原因更复杂,能找到四个明确的依据。首先是销售规模变小了,营收降了两成,利润自然受影响。
其次是供应链改革的短期代价,永辉上半年换了大量供应商,也淘汰了不少旧商品、引进了新品,这直接让综合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1.58%降到了20.80%,看似降得不多,但对于体量庞大的永辉来说,对应的利润减少不是小数目。
第三个原因是关店带来的额外成本。关掉227家店不是简单闭店就行,要给员工赔偿,要处理租赁合约的违约金,还要把店里剩下的商品低价清掉、报废不能再用的设备,这些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光今年二季度,因为关闭186家店,永辉就预计损失8.27亿元。
最后,永辉手里持有的Advantage Solutions股票,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亏了1.84亿,这也给净利润拖了后腿。
02
“胖改”有亮点但难成主流
从2024年5月开始,永辉就喊着要学胖东来,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截至6月底,全国已经完成调改并开业的门店有124家,到8月21日又增加到162家,按照计划,今年9月底前要完成200家门店的调改,2026年要改完所有门店。
调改的效果确实有案例支撑。比如去年6月重新开业的郑州信万广场店,调改后第一天销售额就达到188万元,是之前日均销售额的13.9倍,客流也从原来的两千多人涨到1.2万多人,翻了5倍多。
今年6月南京江宁万达广场的“胖改”店开业,也延续了类似的热度。调改的门店会淘汰近70%的低效商品,增加高潜力新品,还会优化服务,比如提升员工服务态度、改善门店环境,这些都让消费者体验好了不少。
但问题也很突出,已经调改的门店占比太低。目前永辉总共只有552家开业门店,124家调改店只占两成多,还没法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带动整体业绩。而且胖东来的核心是“分润”,给员工高薪、高福利,让员工有积极性,从而提供优质服务。
但从永辉的财报看,上半年员工人数有7.9万多人,职工应付薪酬却没明显提升,这意味着永辉可能只学了胖东来的“形”,比如换商品、装门店,却没学到“魂”,也就是员工激励。之前于东来在参与调改会议时,就曾因为永辉员工待遇没跟上发过脾气,这也说明永辉在员工福利上的投入还不够。
永辉的线上业务是上半年为数不多的亮点。上半年永辉线上营收54.9亿元,占总营收的18.33%,而且比去年同期少亏了3475万元,线上店仓业态甚至实现了全面盈利。
但线上业务也有隐忧,营收同比其实是下降的,只是亏得少了而已。而且线上业务占比还不到两成,即便表现不错,也没法抵消整体营收的下滑,更别说拉动利润了。
03
股权变动、资金压力大
今年永辉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大变化。2024年9月,名创优品通过子公司广东骏才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花了62.7亿元从牛奶公司和京东手里买了永辉29.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今年2月完成了股权过户。
到6月底,骏才国际持股29.4%,而原来的大股东京东持股从去年年底的6.98%降到了1.68%。
京东不仅退居小股东,还在减持套现。2025年4月到7月,京东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总共减持了1.14亿股,套现6.04亿元,这已经是京东第二次套现了,去年股权转让时就已经拿走了17.74亿元。
随着京东减持,加上原CEO李松峰落选董事、不再担任CEO,京东对永辉的影响基本消失,双方的合作也越来越远。
现在永辉的管理层也换了血,叶国富作为名创优品的创始人,进入永辉董事会,还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代行CEO职责,成了实际掌舵人。
但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的股权状况不太好,张轩松的股份处于质押状态,张轩宁的股份被冻结,而且张轩宁之前还反对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认为没有安排CEO职位让人担忧,这也说明管理层内部可能存在分歧。
更让人担心的是资金压力。永辉已经连续亏了四年,2021年到2024年累计亏损近95亿元,今年上半年又亏了2.41亿。
为了支持转型,永辉在7月底发布了定增预案,计划募集不超过39.92亿元,其中32.13亿元要用来改298家门店,3.09亿元升级物流仓储,4.7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或还贷款。
但这笔钱能不能顺利募到、能不能用在刀刃上,都是未知数。
另外,第一大股东骏才国际的股权质押比例很高,已经质押了18.68亿股,占其持股总数的70%,占永辉总股本的20.58%,加上其他股东的质押,永辉整体股权质押率达到21.85%,已经接近30%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大股东的资金状况也不乐观,一旦股价下跌,可能会面临平仓风险。
总结
短期阵痛明显,营收利润双承压
永辉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是转型阵痛的真实写照。营收降两成、扣非亏8亿、关店227家,这些数据说明短期压力巨大,关店成本、供应链改革代价、投资亏损,都让利润承压。
但也不能忽视积极的一面,永辉“胖改”门店有成功案例,线上业务实现减亏且店仓盈利,股权变更后叶国富带来了新的改革方向,定增募资也为后续转型提供了可能。
不过,接下来几个月,永辉能否按时完成200家门店的调改目标,调改后的门店能否持续带动业绩,定增进展如何,这些都是观察其转型成效的关键。
对于这家曾经的“商超龙头”永辉来说,转型没有回头路,但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光有“胖改”的口号还不够,还需要在细节上落地、在核心问题上突破,否则可能会在阵痛中陷得更深。